共检索到 19 条数据
-
文化遗产研究刍议 2020-06-01
遗产之"遗"本义为传续、继承;"产"即"财产""资产"。"遗产热""遗产运动"已悄然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文化而言,人们今天强调"传承",不过刻意强化那些在现代语境中被凸显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遗产已与生命、生活融为一体。就遗产而言,在遗产实践的过程中,主体性和整体性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只有对文化遗产这门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之后,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试论渔篮花鼓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非遗保护整体性原则的视角 2020-06-01
渔篮花鼓至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承载着江南文化的历史记忆,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文明财富。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下,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更迭的冲击,为了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笔者将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与该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结合思考,以开辟渔篮花鼓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延续其鲜活的生命力。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以行政为主导的保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的趋势,及时有效地抢救了大批非遗项目。然而,这种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存在的"条块化"割裂、"碎片化"分散问题。
-
地方性知识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基于广东勒流“扒龙舟”的考察 2020-06-01
地方性知识不仅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本质和特性,而且也是一种认识、理解和保护非遗的视角和方法。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的"扒龙舟"活动,不仅与勒流这一"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也与黄连、龙眼等具体"地点"的特定时刻相关;勒流"扒龙舟"的仪式与习俗,实际上是在"地方"形成的、体现为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体现了人们的地方知识;勒流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本质上是多样化的地方之间的交流,不仅表达了地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地方认同,也表达了一种地方社会的权力关系。地方所采取的种种保护传承措施,本质是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生态。勒流"扒龙舟"的个案考察表明:我们不仅要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理解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要在实践上珍视各种地方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方能对非遗进行真正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
安海嗦 习俗的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所以对其实施整体性保护非常必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相继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本文运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节(安海嗦啰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存续力之浅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构成要素(传承主体,传承物,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是其存续力产生的结构,其中传承主体是存续力的基础。非遗传统技艺的存续力保护是指其构成要素在工艺的生产链中都应得到发展和提升,而不是单独发展,有所偏废。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是存续力维持和发展的关键,存续力的源泉在于生活之"用"。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以物质形式作为传承,因此并不是保存某一实物就可以说已经保存了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基于全方位、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目标,即进行整体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原则作为非遗的重要保护形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对此,本文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对非遗整体性保护原则的践行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