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全球化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保护与产业推广研究①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反映了我国各时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在政府的保护与传承下,许多非遗有了有利适宜的生态环境,从而得以维系,但许多保护与传承措施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待改善。本文基于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对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政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管理上需要改善的一些措施。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
-
“非遗”高校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有效发掘和传承这些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携手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共同建设"非遗"校园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高校自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有益尝试。本文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从模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与非遗保护企业"协同伙伴""发展共赢"的共建新模式,并介绍了在此模式下取得的教学和实践成果。
-
微信小程序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香昱”微信小程序的设计开发为例 2020-0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标准的5G技术逐渐普及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通过"互联网+传统"的合作应用模式,许多传统产业以及文化在市场上开始以新的形象重回大众和社会的视野,得到了许多关注与支持。《"香昱"—非遗在小程序中的创新运用与推广研究》就是利用数字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的一项微信小程序项目。以传承保护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关注传统文化、非遗的爱好者为目标人群,探索研究具有针对性的非遗推广微信小程序,为大众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利用方向——以敦煌为例 2020-06-01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占据日常生活,如何将现代技术运用于传统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发扬其文化内涵,是非遗产业正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影像化保护角度出发,基于影像化保护及现代技术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的理论实质,通过剖析当前敦煌影视化保护的主要问题,论述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措施及方向。
-
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微观特性,以及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宏观特征。在借鉴分类学的分类体系,结合现有的非遗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多层级且具有较好可扩展性的非遗分类阶元系统,探索了非遗分类体系建构的途径和机制,丰富和扩展了非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探析 2020-06-01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视频拍摄也由原来的静态感光摄影向数字化VR全景摄影视频拍摄转化。将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来,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地研究VR全景摄影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编者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相关建议与看法,以期为非遗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借鉴。
-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的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生力军,我国青少年群体有1.4亿多人,他们接触的文化一直是西方流行文化,淡化了民族文化意识,缺乏传承的自觉。通过建设非遗研学旅行基地,既可以加强对地区非遗的关注和认识,也可以在研学中提升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对推动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研学旅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