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基于传承主体视角的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
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2020-06-01
持续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赓续中华血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非遗从静态传承逐渐向活态传承转变,并取得可喜成效。但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基本现状,接着提出了非遗保护路径,以期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有所助益。
-
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研究* 2020-06-01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逐步提上了日程.以"译介学"为视角,分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现状并进行了译介分析,通过整合人才、媒体融合等形式,以期丰富沧州"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形式,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尺度空间分布 2020-06-01
运用统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截止2018年新疆57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俗类为主;传统医药、曲艺、传统戏剧类项目较为稀缺;整体地域空间分布均衡程度低,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空间分布密度大,且形成了3个极核区,2个高度密集区,2个次级密集区.(2)大尺度空间分布受地貌分异制约,差异显著,且沿主干河流分布;中尺度空间以平原绿洲上的城市为核心;小尺度空间分布与多民族性紧密关联.(3)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受城市化影响,与人口呈线性不相关.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基于目前传统文化保护链条断开的前提下提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探索其传承的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与高校学生,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不断发展。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与途径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对接模式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其尝试融入产业化浪潮的过程中,却受到固有发展模式的阻碍,其中一部分非遗很难进入到产业流程,而另一部分则吸纳进新的要素、技术以及形态,逐渐发展演变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模块.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之间的对接模式.
-
浅谈“非遗”保护与福州闽剧 2020-06-01
闽剧,又称"福州戏",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其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剧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植根于福州人民的生活中。本文研究了近年来闽剧的"非遗"保护工作,对闽剧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
新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面文章就对当前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