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丰城岳家狮”文化价值之研究 2021-08-26
“丰城岳家狮”文化价值之研究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以技艺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当下对非遗展示与传播方式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非遗的不同特征要求我们在展示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必须考虑其自身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传承性等普遍特征,而技艺型非遗在独特性、艺术性、传承性、地域性特征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技艺型非遗的特征及展示要素,提出了技艺型非遗展示空间应该在氛围性、体验性、生态性、活态性等方面着手进行设计探索的设计思路。
-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太和县省级“非遗”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针对太和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接着论述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然后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一套系统性的保护制度,加强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扩大非遗受众增强传承活力,加快建设非遗展示馆和加强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策略 ——以鄱阳非遗油漆艺术为例 2020-06-01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逐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起来,这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点关注内容。鄱阳漆艺作为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脱胎漆艺技术闻名于江南各个地区,成为具有地域性的民俗艺术文化的象征。主要通过阐述鄱阳非遗油漆艺术概念以及价值,分析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策略。
-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为例 2020-06-01
从消费社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它还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成为有着文化符号的商品。本文研究出发点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类——木雕重彩,以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非遗与一般商品的区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手工技艺木雕重彩的生态环境,将木雕重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商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冠以非遗之名的木雕与消费联系在一起,承载着消费民俗的经济运作,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经济,非遗效应、消费社会中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解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宣威市“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民族文化身份的识别标志,也是各民族抵御时间长河的侵蚀力,保持民族尊严、维系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挖掘、传承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为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传承提出数据和分析,以期找出当地非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非遗文化马勺脸谱校园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工艺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
-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 ——以河南“猴加官”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作为地域文化浓厚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今全球文化的冲击下,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中原地区"猴加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别从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媒介等几个方面对其创新传承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