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7 条数据
-
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其实施数字化保护是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明确非遗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外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数字化保护问题,综合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云计算及客户端聚合服务技术,构建基于G/S模式的客户端聚合服务平台,并应用HGML和ICHML方法实现非遗资源中的异构数据整合共享和可视化,最后,以淮阳太昊陵为例,搭建了非遗保护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以期有效地解决非遗数字化遇到的技术难题,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
-
基于用户角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力图找到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开发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传统同时,又受到市场欢迎的方法和工具。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传承需求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传承需求的创新设计思路和工具。用户角色能够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特征转化和创新传承中的个性需要,能够从内涵、体验和市场等各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设计提供有效的设计指导。通过构建目标群体和非遗传承人的角色,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以及市场需求、用户特征,用户角色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非遗文化的精髓与人们的生活需求连接起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保持自身特征又能够成功进入消费市场,从而实现在新的时代延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
知识图谱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2020-06-01
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区内人民热情团结的文化传统。在当前信息时代下,以数字化的手段记录、还原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国内的非遗数字化现状入手,并以知识图谱为例,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出分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风貌让人人都可以用数字化方式领略西藏文化的巧思与积淀,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
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研究动向 2020-06-01
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为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推广美丽中国形象提供新动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我国非遗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分类型的总结其研究内容,探析我国非遗跨文化传播的进展与趋势,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本研究对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跨文化传播都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文创产业视域下侗族旅游工艺品开发研究 2020-06-01
该文通过对文创产业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出侗族旅游工艺品设计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同时,从侗族非遗中提炼、整合出适合开发侗族旅游工艺品的元素和创新形式,让侗族文化与产品创新创意结合,使侗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
-
3D打印技术在河北非遗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但由于其材质与工艺的特殊性导致不易收藏与呈现.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中得到了一定推广,本文基于3D打印技术的技术特征,以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视角,对3D打印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为河北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思路
-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紫金奖”金奖作品《昔蓝,惜蓝》解析 2020-06-01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乡间。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以南通二甲镇为例,探索"文化+"乡村振兴模式,挖掘乡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将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系统组织与既有空间环境的系统改造相结合,使乡村的产业振兴、农民增富与村镇环境的优化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综合事业,由此催生富有生命力的特色田园乡村,也由此实现民间非遗技艺的可持续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