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7 条数据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右江麽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模式探讨 2020-06-01
本文分析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的发展背景及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论述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优势和途径,提出转变学生观念、给年轻传承人提供助学金、培养创意人才、开发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等做法,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右江麽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模式探讨 2020-06-01
本文分析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的发展背景及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论述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优势和途径,提出转变学生观念、给年轻传承人提供助学金、培养创意人才、开发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等做法,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白俄罗斯共和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依据国际法律的实施措施 2020-06-01
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法律文件已成为在白俄罗斯共和国制定国内立法行为的坚实基础,这是白俄罗斯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国家政策时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方针.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对以前一系列规范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管制法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06年,白俄罗斯共和国新的《关于保护白俄罗斯共和国历史和文化遗产法》生效,取代了先前的1992年立法.文化遗产保护法反映了许多保护非遗的问题.通过采用这种全面的国家法规文件库,政府和公共机构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承担实施这些监管制度的责任,并将其思想和原则纳入社会文化实践,发展出一种综合方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白俄罗斯人原始民族文化的活动中发掘其精神文化潜力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为例 2020-06-01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关键问题。本文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分析了内蒙古非遗文化佛教建筑形态保护的必要性。通过收集内蒙古非遗归纳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共性特征数据,系统整理和归档内蒙古非遗文化资料,为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为后续建立开放、互动、娱乐的数据库,采用科学有效的数保护方法,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非遗传承漫漫薪火路 2020-06-01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到此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以此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今年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持原真性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本研究应用AHP法和Delphi法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构建开发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目的。
-
人类学视野下贵阳市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20-06-01
有人认为人类学可被用作探寻文化事项背后的深层意义,或就形形色色的人类活动做出可能解释。本文则从人类学有关主体性表达及其强调的角度,试图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可能的预判,或就其可行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探讨。本文认为,基于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贵阳市布局非遗展示中心建设,不但可以更好地保护与发展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还将开创和引领非遗工作走向新的阶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重构与适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态是指非遗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而文化生态环境则是指主体进行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等各项活动所需依存的环境和条件。国内外针对文化生态应用到非遗保护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或使用生态学的概念及理论研究非遗保护,研究不同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容较少。刘锡诚在《传承与传承人论》一文中认为,非遗是一种变化的文化,其形态以及内涵像水一样,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嬗变”。孙传明和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