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7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北京市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育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磨炼意志品质等多种德育价值。将非遗资源引入幼儿德育教育过程具有提升德育水平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双重价值,需处理好"渗透领域""开展方式""课程或活动设计""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的问题。

  • 大美非遗,精彩辽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68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民族非遗传承人(一)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说,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

  • 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20-06-0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原生态”“本真性”与“活态性”“再造性”的探讨。这两种角度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应该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手段。“保护”肯定是非遗的总要旨,但遗产的“复活”一定是个大方向,其间,设计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嫁接和转换方式,而由此开创的保护与传承新建构体系,也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综合体新格局的起点。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2020-06-01

    文章以中国国务院2006、2008、2011、2014年批准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基础,采用分类归纳、分析对比等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相关整理。整理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4项,占国家级染织类非遗项目总数的12%;分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美术类5项,传统技艺类4项,民俗类5项;新疆国家级染织类非遗申报地区及单位主要呈分散式分布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镇,民族分布和各民族类别分布呈现数量上的差异性不符合整体的均衡,民族分布以维吾尔族为主,传统技艺类的数量多个民族呈现严重失衡;四个批次间项目分布数量起伏较大,其中第二批数量猛然增长,其余批次数量极少,染织类非遗项目申报的可持续性成为问题,并且在项目申报的分类别结构上缺乏纵向性。

  • 旅游扶贫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独特民间文化的体现,然而,在近年持续推进的非遗活化工作中,这些传统技艺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国家大力推广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该政策对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发展是个契机,现在却因为多重因素发展略显滞后。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业界关注,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之路更加顺畅、高效。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走访,分析保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在媒体设备普及、非遗数据智库、网络移动平台和大众媒体传播方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学生中的文化教学及传播实践研究——以义乌高校“第二课堂”教学为例 2020-06-01

    在留学生课堂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教学,可帮助留学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及特殊性,有趣的“非遗”体验也有助于留学生充实语言学习及文化生活的内涵,并消除其在人际交流中的文化障碍。文章通过对义乌高校留学生“第二课堂”文化教学进行研究,兼及“非遗”文化教学及传播实际,分析“非遗”融入留学生汉语及文化学习现状及问题,探索对外汉语“非遗”教学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丰富高校国际汉语文化教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