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7 条数据

  • “创特”战略背景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文章介绍了在广西“创特”战略下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概况;分析了当前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探索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制定扶持政策,确保足够资金;转变民众观念,制定传承规划;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健全管理机制,有效保护资源;深入挖掘资源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 “创特”战略背景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文章介绍了在广西"创特"战略下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概况;分析了当前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探索三江侗族非遗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制定扶持政策,确保足够资金;转变民众观念,制定传承规划;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健全管理机制,有效保护资源;深入挖掘资源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 施予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演化博弈模型与演化路径研究 2020-06-01

    施予式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政绩的需求和非遗传承人对文化与经济利益的需求逐渐演变成一场资源博弈。构建施予式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系统相图和雅克比矩阵等工具,分析了政府部门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群体博弈局势的变迁原理,最后,基于演化路径分析提出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期有效推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基于社会变迁视角的非遗濒危传承与保护策略分析 2020-06-01

    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极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在悄然间转变了非遗传承的动力机制,各类多元化的高科技产品逐步取代传统技艺产品,而公共文化教育也进一步弱化了非遗的生存根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社会变迁视角,提出了一系列非遗传承与保护策略.

  •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系列活动举办 2020-06-01

    近日,杭州市举办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活动开幕式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广场举行,琵琶《淮阴平楚》、昆曲《游园》、绍剧《美猴王》等节目精彩上演。本月,全市各地将举办共计六十余场非遗文化活动。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等非遗传统技艺亮相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城区“风景这边独好——上城非遗之旅”在南宋皇城小镇打造深度体验式非遗旅游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生活性、生产性和生态性保护为中心 2020-06-01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具有"非遗"保护运动分期的意义。在其前后,"非遗"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经过数年实践,这种方法体系论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现象,客观上危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这也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非遗"保护事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应该在最新保护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和维护保护实践的公平公正性。

  •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整理研究 2020-06-01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指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纺织产业发展,使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国家级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国家级

  •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创新融合研究 2020-06-01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臻成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业态发展的契机,推进安徽非遗产业化建设,深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推动安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生产力为目标,对长三角文创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两者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