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县域非遗馆的建设 ——以湖北京山非遗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国内省、市、县都在加快非遗馆的建设力度。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下,县域的综合性非遗馆作为以展示、体验、交流兼顾的保护利用设施,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展示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博物馆有较大区别。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和非遗资源,如何把非遗馆打造成地域性的文化标识,发挥其文化惠民的属性特质,强调社区参与和普及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京山非遗馆的实践探索为例,对县域综合性非遗馆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 物遗与非遗互动中的活化及其应用研究 ——以象山溪口粮站修缮工程为例 2020-06-01

    本文记录了象山溪口粮站修缮工程的保护利用过程,梳理了文物建筑(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沿革、现状勘察情况,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结合建筑本体的文物特色,引入竹根雕艺术(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业态,新的非遗功能融入传统文化建筑要素,使之再现传统生活体验,用粮仓这个遗产建筑,让竹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生根发芽,让非遗在物遗中煜煜生辉。

  •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 2020-06-01

    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和审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基于此,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赋予新疆传统美术非遗的机遇,分析传统美术非遗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受教育水平,提升民众保护意识;抓住机遇,拓展传播空间;"政、学、企、民"4方协作,推动经济转型,构筑人才体系等策略,助推传统美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 非遗传承: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样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近年来,我们从组织机制、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地展开非遗传承进校园,为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可以参考的模本,达到了培植学生对非遗文化兴趣、传递非遗文化、引领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提高丰富学生非遗文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中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研究 2020-06-01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中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河北长城沿线非遗保护现状、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以期对今后长城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 从乡土文化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陈氏太极拳为例 2020-06-01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泉之一,太极拳是东方文化集大成的典型。习练太极拳能够让我们修身养性、明理增智、身心和谐。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对太极拳从乡土文化到走上世界舞台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历史脉络及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此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 文化圈理论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的考察 2020-06-01

    以文化圈理论为逻辑起点,在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圈类型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类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非遗名录中“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4大类中的部分项目内容;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该区域沿线历史、文化、地域等特征,将其分为12个类别.并提出了编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设立专门的体育非遗保护职能管理机构、创新沿线体育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建立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保护的多元途径.

  • 城市文化品牌设计中非遗的价值认知与重构 2020-06-01

    城市形象塑造需要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建构首先需要挖掘并明确城市自身的独特竞争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的特定民族、群体或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美学的独特性,对于设计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在以非遗资源建构城市文化品牌的领域里存在价值认知与意义诠释维度单一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藉由非遗保护工作提升城市形象与建构城市文化品牌,文章从设计学领域之意义驱动创新的视角提出,通过转变非遗认知语境、拓宽价值认知维度、优化非遗传播空间载体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义传播对象的角色与行为来认知与重构非遗的当代价值;从当地环境、文化语境、公共空间、体验互动等视角重构非遗传播与城市文化品牌设计的关系;从非遗资源的历时性和即时性两个方面探寻获得城市话语权的路径。以此激活城市活力,打造城市品牌,重塑并完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