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高校“非遗”教学实践的新成果——程天健新著《西安鼓乐概论》述评 2020-06-01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全面、持续推展中,政府、民间社会各有所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大政方略,审核认定“非遗”项目和“非遗”传入级别,督查“非遗”进展乃至颁布法规;民间传人从原本的“自然传承”渐渐转变为自觉或半自觉的社会性传习传播,为“非遗”保护做出了新的贡献。那么,高等院校在其中应该有什么担当?应该有什么作为?如果应该,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或者它已经做了什么?凡此,始终是关心这一文化事项诸多人士的思虑和追问。

  • 探析梁平蓝印花布文化创意产品创新途径 2020-06-01

    目的 在国家积极倡导以文化创意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形式下,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蓝印花布在当今的传承需要可持续的生产性保护,进行文创产业开发是重要的发展途径。方法 分析探讨设计创新手段和产业创新手段,寻找有效地开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和促进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途径。结论 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将生活美学融入潮流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跨界合作,推动集群发展,利用高校与政府的强强联手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逐步探寻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创产品发展道路。

  • 打破馆际壁垒 促进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联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让"非遗"活起来单靠一个机构很难实现,需要多个机构联动保护,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本文从"三馆"在保护"非遗"中的作用、"三馆"联动保护"非遗"的实现路径两个方面,讨论打破馆际壁垒,促进"三馆"联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2020-06-01

    通过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归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后续产品开发的潜在创新突破点,对开发策略进行整合。在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总体方针的前提下,以当前产品开发流程中存在的切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文创产品设计的顺应性、文化要素的植入方式、产品宣传与销售渠道的拓展建设等方面为研究重点,旨在借助现代设计方法论达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以系统化、产业化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依托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形成一套值得参考借鉴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

  • “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以保加利亚社区文化中心为个案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自己创建和管理的社区中心和协会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保加利亚为个案,围绕“社区文化中心”(Chitalishte)这一由来已久的在地化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分析其在当下发挥自身“独立”“自我管理”和“志愿主义”的特征与优势;进而讨论这类中心在非遗清单编制中坚持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的参与原则,而这正体现了2003年公约的宗旨。从长远看,维系相似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整合当地社区的各类资源,并留住和吸引青壮年人口。

  • “传统手工艺”教育的学科设置和知识体系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传承"这一主题下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高等院校汇聚专门人才和庞大的科研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目前,由政府助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虽然是高等院校在实施,但仍是以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在运作。高校应该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将其看作纳入正规教育之前的准备。未来"传统手工艺"的高等教育,可以设置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名下。即"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之"传统手工艺"研究;同时要建构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可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文物与考古、艺术学、民俗学、美学、古代文献学、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课程。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四川省绵竹年画村援建设计为例 2020-06-01

    人类的精神文明永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逐渐发现了非遗产业所蕴含的经济潜力,并合理利用在商业用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通过使用商业化的手段促进非遗创新发展还是与之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得很多人们喜爱上非遗文化,经济反馈也随着非遗商业化发展得到扩大。本文以四川绵竹年画村援建设计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何与现代景观相结合去表达传统文化传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去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也为顺应新时代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相应策略。

  • 左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模式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广西左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嬗变轨迹为基本线索,借助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大契机,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体系,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结合文献的基本方法,对左江流域非遗保护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准确把握非遗保护的内生要素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非遗的文化生态特征出发,提出"挖掘—研究—保存—展示—利用"的文化生态保护模式与长效机制,构建生态、经济、政府、社会、市场、居民等参与主体多元化的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