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基于津沽文化脉络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类比故宫博物院等优秀文创产品产业化发展思路对津沽文化脉络进行文化传承元素的有效梳理,结合产业化发展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形式,以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载体,带动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总结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不同领域文创产品设计案例。以市场需求定位设计层级,建立在设计层级基础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从升级保护技术的角度拓展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数字化营销模式,适应现今智能化时代需求。总结了非遗文创产品在层级设计指导下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在现代与未来概念下的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向。进一步带动了天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天津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理念。

  • 关于设立浦江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与研究 2020-06-01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如地区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由此构成文化生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非遗文化的完整性,我国专门设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本文就从"文化生态保护区"角度对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试图给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 从民族史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的代表性建构历程 2020-06-01

    伊玛堪是综合运用语言叙述与音乐歌唱的赫哲族文学艺术品种,它从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文艺传承转而得到大社会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先后得益于史诗的归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其史诗体裁的归类论证过程与中国学术界回应"中国人没有史诗"的论断密切关联在一起,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自1980年代以来,赫哲族伊玛堪与众多民族的大量文艺作品经过史诗论证而受到特别重视,并在2000年后分批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过程也是伊玛堪代表性被不同层次地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它的史诗论证建构了它的强代表性,而成为非遗项目则确立了它的正式代表性。

  • “非遗”视野下毕摩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现如今,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非遗"的视角出发,分析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所蕴含的旅游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中的现状及问题,探析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毕摩文化,充分体现特色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使毕摩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 技艺宝藏 2020-06-01

    如果说闻名遐迩的"国家宝藏"是有形至尊,那么非遗"技艺宝藏"就是无形的瑰宝,二者同样珍贵无比。中国历史悠久,境内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以传统手工技艺广泛渗透于世代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如刺绣、贝雕、剪纸、织锦、制瓷、雕漆、泥塑等,其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重。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 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浅析 2020-06-01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单个项目保护基础上的进阶举措,通过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夯实非遗发展土壤,打通非遗项目之间孤立保护的弊端,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政策.2019年,荔湾区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获得广东省文化厅的批复同意.笔者结合全程参与本次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心得体会,从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定位、整体性保护、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阐述荔湾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路和经验.

  • 3D打印技术视角下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开发研究 2020-06-01

    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展示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尤其为民间传说类非遗带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中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3D打印的基础理论,以土家吊脚楼传说故事为实例,提炼出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借鉴,为中国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提出建议。

  • 公共艺术考察实践教学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复兴之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的实践在取得了丰硕成绩的同时,存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逐渐显露.在与一些项目发展火热的情况对比下,另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活化依然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对于公共性,在地性,主体性的发掘探讨和在各门类艺术实践中独树一帜.进行跨学科合作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所面对的文化环境和公众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高校公共艺术考察课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教学正是整合高教自有优势与资源,实践这种思路的一条途径,其教学试验结果也将反哺于未来的公共艺术与非遗传承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