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一、研究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数字人文的出现促进了人文学科与技术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活化、隐性等特性对非遗数字化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二、国内非遗研究现状从发文机构角度分布统计,发文数量较多的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广东、北京、湖北、山东、重庆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区域。从期刊来源角度分析,相关论文遍布几乎所有类别期刊,说明非遗研究已经进
-
大洋推出eFeiyi全新非遗行业产品 2020-06-01
新年伊始,大洋正式推出了面向非遗行业市场的全新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2015年大洋自主研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系统,经过3年多的设计研发后全新升级。大洋依据国家非遗保护目录规范,提供面向传承人、非遗项目、非遗作品为一体的数字资料管理平台,契合非遗业务使用场景。提供数字化上传收集、编辑整理、编目著录、共享分发、检索浏览、下载利用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全新打造的非遗文件库,支持多种格式的视频、文档、图片统筹管理,对体现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资源予以安全保存。
-
当非遗遇上抖音 2020-06-01
最近,“油纸伞大师(奇人匠心)”、“泥塑大师(奇人匠心)等抖音号在网络走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非遗的关注。与此同时,抖音在杭州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
-
北京西城非遗展示中心将升级 2020-06-01
已对外开放10年的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于今年进行升级改造,拟改建为集“演”“展”“传”“记”“阅”五个功能为一体的西城区非遗剧院。据悉,改造后的西城区非遗剧院不仅将设有茶馆形式的非遗小剧场,通过展陈、展览的形式对西城区非遗资源,特别是围绕表演类项目进行全方位展示。
-
首届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结业仪式在三峡大学举行 2020-06-01
2018年11月22日,"首届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结业仪式在三峡大学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处长岳青、三峡大学党委常委李红、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会长鄢维新、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清和、湖北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黄树清、湖北省武汉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王建
-
不遗余力传承板笔书画艺术 2020-06-01
比起曾经盛极一时的飞白书,如今的板笔书画艺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其发展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及众多传承人的努力下,板笔书画艺术不断被挖掘和弘扬。其中,汉堂板笔书画是重要的一支,传承人陈宁、于龙江、赵显东入驻太原市杏花岭区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使板笔书画艺术在龙城生根发芽。2019年5月,"汉堂板笔书画技艺"入选太原市杏花岭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于龙江、赵显东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
媒介融合 重构“非遗”传播态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大部分对非遗的传播保护仍停留于博物馆陈列、文化展览、传统习授等静态的传统传播方式,使得非遗的传播范围覆盖面较窄,经济效益很不显著。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与传播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近年来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
“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2020-06-01
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化的关系,探讨促进各类相关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融合,相互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边疆壮族集聚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