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助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记忆与空间的方式表征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机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发现,目前城市普遍面临城市文化建设中非遗的融入过于扁平和机械、对非遗的文化认同存在断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需求仍在磨合的现实困境。非遗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应该互助推进:一是多规融合,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科学地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子项目中;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宣传长效机制和评估考核体系,推动基层非遗传承专业化,提升城市文化知识生产;三是将非遗传承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产品供给与社区营造项目实现文化认同与异质文化共生;四是探索非遗知识产权+新兴技术+新型传播方式的多产业链发展模式,以非遗的跨界融合发展助推城市文化提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借鉴作用。我国是文明古国,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凸显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促进非遗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将非遗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效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的吸引带来地方的经济收入,同时又能引导全世界人们针对非遗进行深入了解与认识,对非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本文以广东连南排瑶非遗为例研究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
-
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在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将非遗文化主要来源于群众和生活,将其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价值优势。文章结合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探讨两者的融合策略。
-
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面临诸多困境,如非遗项目缺少关注、非遗产品自身优势不足、非遗传承人减少及非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建立健全专有的传承机制,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丰富非遗项目与民众接触形式,着力培养新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
-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探讨 2020-06-01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群众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是当代群众文化形式的一种体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能够有助于我国文化体系的健康发展。
-
苏绣纹样在当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2020-06-01
现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物质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境界。于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始出现。它作为时代新兴起的产业,与市面上功能性商品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产品用传统文化作为底蕴,不仅能增加产品本身的价值,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苏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为传统手工艺术,纹样生动逼真,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3]将现代文创与非遗苏绣进行结合,使产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并且可以充分地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审美眼光。
-
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民族性、区域性、公益性、活态性等基本特征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遗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苏北地区的非遗资源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纳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对于传承苏北传统文化、丰富老百姓的文艺生活、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苏北地区实际,分析了当前"非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探析 2020-06-01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必要性愈加显现。目前,我国非遗在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经济规模过小、传承机制不完善、缺少消费者体验、缺乏贸易平台支撑、缺少特色品牌等问题。所以非遗应从发展规模经济、激发传承活力、搭建体验式销售平台、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研究,力图促进就业,使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并举,非遗保护和经济开发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