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新闻(33)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学术交流(17)
非遗资讯(10)
政策法规(6)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播策略——以扬州、南京、徐州、苏州为例 2020-06-01

    自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家已经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政府于2006年9月公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是很多普通百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和微信平台推送相关非遗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 论非遗语境下的数字文化空间——以北川羌族自治县数字文化馆为例 2020-06-01

    文化空间作为近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不断丰富的基本定义外,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基本特点也在被不断地拓展和深入.在非遗的特定语境下,文化空间更多的是强调特定时间与空间中的多个相互关联的非遗本体的相互关联和密不可分.本文结合信息化社会下的文化传承方式,认为把非遗从单一传播保护向多元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是目前非遗传承的首选方式;即采用数字化应用的手段,把非遗相关内容通过建立资源库等方式,创建新型数字文化空间,让非遗的文化空间场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自媒体最终实现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

  • 传承非遗齐努力 巧遇传统显特色 2020-06-01

    米塑是我们学校所在地——西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由于村中许多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年轻一辈又静不下心来学习,濒临失传。我们学校于2016年被列入米塑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我们有责任将米塑文化发扬光大,让米塑这朵民间奇葩盛放。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对传承非遗有了一定的想法,与大家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 ——以扬州城市文化提升实践为例 2020-06-01

    城市文化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运用,对丰富其文化品位和内涵,塑造文化个性有着独特的意义。因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城市文化建设为例,对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地域性鲜明特质,对城市文化提升是不可或缺的个性化资源。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提高市民非遗文化认识、拓宽非遗宣传渠道、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对促进城市文化个性化发展、提升城市形象都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文化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不但体现出一个民族所呈现的思想认知,同时也体现出民族信仰以及多种文化精神,有着很高的继承价值.各文化机构需要做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将非遗保护作为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将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开展,这样能够让更多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文化馆作为一项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本文主要分析文化馆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浅谈“非遗”保护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20-06-01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延续下来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精神、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首先在于一个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风险和新挑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制约着传统文化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怎样建立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去支撑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的延续,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建设,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探析——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 2020-06-01

    中国长期以来的现代化使地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生存土壤。新时代复兴传统文化成为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指明了"非遗"的发展方向。惠山泥人作为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代表,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机遇。此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调整"非遗"保护政策,实现长久发展。

  •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探析——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 2020-06-01

    中国长期以来的现代化使地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生存土壤.新时代复兴传统文化成为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指明了"非遗"的发展方向.惠山泥人作为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代表,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机遇.此类"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调整"非遗"保护政策,实现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