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浅谈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2020-0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并对保护现状成果进行说明,以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政府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对接模式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遗留的珍宝,体现出手工作坊式生产、学徒式教育和定点式营销等诸多特征。在非遗文化尝试进行产业化改革时,以往使用的模式变成禁锢发展的阻碍,使得它无法进行产业化改革,需要接纳全新的要素、技术以及形式,最
-
非遗传播与文化大国形象 2020-06-01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包括印刻着历史轨迹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DNA,它是历代先民在与自然、社会的相处中总结出的生产生活经验;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明确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国力,塑造文化大国形象,向外推介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可通过传播中华非遗传统的文化形态,蕴含的民族精神,隐含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这些最能代表民族本质的事物去与其他国家进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进而塑造一个真实可感、令人赞赏并且能走进他人内心的文化大国形象
-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校园文化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在民族文化复兴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在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实践基础上,结合连云港非遗的具体情况,探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的优势、途径,将海洋非遗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进而得到传承与发展。
-
“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动性与文化自信的良性循环 2020-06-01
文化自信是在当代社会视野下,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文化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显著的活态传承特质。“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动性强调了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提升社区主动性即是文化自信战略在落实民众中的重要显现,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民族文化自信,使其不断增强。两者互为作用,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中国梦”伟大梦想的实现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
从“有形”到“无形”:用非遗教育启迪民族文化自觉——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主要开展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十年来遗产保护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国际和国家层面的顶层推动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融入,世界范围掀起了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风潮,有了明确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细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成为21世纪初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深度挖掘非遗与文化的关系引发了众多思考。这样的思考就蕴含非遗类属及其"气象"的思考
-
非遗“脉动”大湾区 2020-06-01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文化血脉,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基于深厚的地缘、史缘、亲缘等关系,三地以岭南文化为根脉,留下璀璨而丰富的非遗文化,见证、诠释着一脉相承的久远过往——2006年,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凉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近年来正日益成为我国构建新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非遗的保护、传承以及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