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任乃贵:用一生摇响马夫铃声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学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肯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栏特推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系列,旨在让更多喜欢文化艺术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非遗艺术,了解“非遗大师”们的精彩故事与多彩人生。欢迎读者朋友推荐你心中喜欢的“非遗大师”及他们的艺术与生活。来稿请发278660589@qq.com,标题请注明:“非遗大师”。
-
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 2020-06-01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而构成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脉绵延发展,还能以其特有的群众文化属性,丰富群众文化内容,赋予群众文化更多的历史底蕴。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本文就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进行探究,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的发挥,希望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
知识产权与非遗保护——文化扶贫视角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项目,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开发和保护存在着过度商业化、部分非遗文化产品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它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要不断调试,特别是面对如何有效解决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问题。然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可以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开发和系统性保护提供法律支持。纵观乡村非遗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说都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或者忽略了知识产权保障有关,因此重新审视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我国新阶段乡村文化扶贫工作的各项举措。
-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 2020-06-01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我们重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等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从政府到民间,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声很高,也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并提供了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很多“非遗”项目依然举步维艰,濒临灭绝。一味地保护只是人为延缓了部分“非遗”资源消亡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代在变,我们所有从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人也必须跟着改变。只有通过产业化发展,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配合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对自身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为研究基础,提出五种可行性发展路径,深入探索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
文化身份合法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建构 ——以贵州省思南县傩文化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与传承人制度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对保护、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保护的"完整性"、"活态性"特质要求文化保护过程中厘清政府、地方社区与传承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在文化传承实践中发挥三方优势并凝成合力。"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强调"人"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个体"文化自豪感";"赋权"地方社区、文化遗产持有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寻求传统文化基因向现代意义的转化。"非遗"采用主位承袭方式继承与创生"活态"文化有益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有益于增强人们对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感,有益于培养地方社会"文化民主"意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人类生命的丰富性同样需要尊重。将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既是人类的责任也是共筑"精神家园"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展现。
-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分析了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类型结构、总体区域分布、乡镇区域分布以及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市场为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生态衍变与启示 2020-06-0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对黄梅戏的产业化开发是非遗资源市场化运用的较早尝试,它具有除市场外其他介入元素较少和市场发展形态较为成熟等特点,是研究文化市场和非遗产业生态关联的极佳范本。"市场"对香港黄梅调电影的内外部生态及互动均产生重要影响,其繁荣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顺应市场与媒介变化;遵循市场规律能有效激活非遗文化产业的内外部生态系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加深市场介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