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新闻(33)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学术交流(17)
非遗资讯(10)
政策法规(6)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媒介融合 重构“非遗”传播态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大部分对非遗的传播保护仍停留于博物馆陈列、文化展览、传统习授等静态的传统传播方式,使得非遗的传播范围覆盖面较窄,经济效益很不显著。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与传播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近年来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 “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2020-06-01

    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化的关系,探讨促进各类相关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融合,相互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边疆壮族集聚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

  • 2018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2020-06-01

    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1月13日在京揭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名誉主席冯骥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杂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夏菊花等10位被评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以中国非遗实践为基础构建新理论 2020-06-01

    目前,围绕非遗主题的讨论主要还是结合非遗保护政策、实践以及非遗具体事象展开的。在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辨析(1),非遗保护实践和政策的相关思考(2),法律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显示出越来越多样和细分的态势,例如非遗的开发与产业化(以旅游最为突出)、非遗传承人研究、具体

  • 多方努力 让非遗华丽丽地传承 2020-06-01

    近期,“中国纺织非遗创新成果展暨首创非遗设计创新展”在全国首家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创园区——北京咏园举行,展览开幕当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也在此举行。在这个展览上,展出了很多由非遗元素衍生而来的文旅衍生品。可见,在保持传统技艺完整性、本真性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们做出了大量设计尝试。这也与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的主题方向——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创新相契合。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2019年11月初在云南昆明召开,会期3天,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

  • 非遗语境下传统技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析 ——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 2020-06-01

    温州发绣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由区域传承逐渐过渡为高校传承,1991年成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原名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4年入选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发绣研究所作为非遗的实体承载空间,开创了与发绣技艺发展相吻合的传承机制,集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本文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通过对发绣传承基质的探讨,寻觅出适合的维系传统技艺本真性的方式。

  • 努力做好新时代具有上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0-06-01

    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历经多年努力,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 2019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在南平市建阳区举办 2020-06-01

    2019年8月5日至7日,由省文旅厅主办,省艺术馆(省非遗中心)、南平市文旅局承办,南平市文化艺术馆(市非遗中心)、建阳区文旅局协办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在南平市建阳区举办。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林守钦,非遗处处长苏忠明、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南平市文旅局局长徐勇、建阳区区长魏敦盛等领导参加开班式,全省各设区市、县非遗负责人及骨干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