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研究 2020-06-01
我国面临着愈演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困局,对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带来不利影响。其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创设了有利于自身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将"积存性"智力成果摒弃在保护范围之外,同时垄断了国际组织主导权和国际条约的诠释权。当然,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对"非遗"的忽视与保护缺失也有很大关系。对此,我们要积极掌握国家话语权,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更新立法理念、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对"非遗"相关权利进行"知识产权转化",援引"文化例外"等相关原则扶持与壮大相关文化企业,为"非遗"资源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
苏绣艺术在时尚腕表中的创新设计 2020-06-01
苏绣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苏绣为例在快速迭代发展的新时代中去探索非遗的发展和创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探讨苏绣的历史与特征,并将苏绣与极具现代化风格的腕表饰品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设计。
-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推广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高校为例 2020-06-01
为响应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以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双万计划"背景下,邢台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国家非遗项目梅花拳展演,并将梅花拳纳入体育课堂,形成地方文化传承特色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项目进高校,还有效助推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开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在邢台高校开展的对策研究,以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推广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
“非遗”产业化发展及助力精准扶贫可行性探究 ——以贵州“牙舟陶”产业为例 2020-06-01
基于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开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从中央到地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遗余力地深入乡村展开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非遗传承与保护+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在理论上可以成为兼顾非遗保护和乡村扶贫的双赢模式.本文选取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的牙舟陶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扶贫真正实现双赢提供有益的经验.
-
“非遗”传承,政府不能缺位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遭受冷遇到广受追捧,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应墨守成规,而是应当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宣传教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以及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职能。
-
关于传统文化转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住“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好地方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对地方非遗基本情况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下,培养更多观众和传习者,共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
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赋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为新时代陶瓷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
川西藏区人口流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 2020-06-01
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流动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人口流动对巴塘弦子、红原马术文化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为个案,并结合川西藏区其他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可实证分析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的积极意义。研究者应客观认识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的影响与作用。激发非遗传承实践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做好人口流动背景下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对于最具流动性的青年群体,可将其培养成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生力军"。积极运用政策杠杆、旅游开发并结合现代科技,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