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策略 2020-06-01
校园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体育非遗"传承存在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教育活动中融入"体育非遗",应尊重其特性和价值。高校应利用在人才培养、文化资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遵循创新性、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通过制定专项政策、"体育非遗"与课程改革相对接、储备人才、"体育非遗"走进校园文化活动等,实现"体育非遗"在高校中的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 ——以滁州地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智慧结晶,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生动展现。它记录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民族地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安徽省滁州地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传承保护的途径,包括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数据库、非遗文化"六进"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提出有效策略,也是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
川北皮影戏传承与创新需求的人力资源研究 2020-06-01
依托地域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建立完善独有阆中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是阆中市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川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之一,融合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入选了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阆中市非遗文化名片,要抓住机遇,建立完善皮影戏传承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推动阆中市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以昌黎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较大冲击。昌黎皮影戏作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演出市场极度萎缩,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但是,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的新环境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文化传播的力量进行创新探索,才能保持昌黎皮影戏等表演类传统艺术的持久生命力。探讨昌黎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机遇,能够为我国表演类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及价值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基础,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支持,对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密切相关,是体现非遗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对非遗文化的价值进行阐述,分析非遗传承和保护环境下对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的群众文化发展策略,推动非遗价值的高效实现,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公众认知度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播手段单一等问题。助推文化强国,媒体要站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推进中医药非遗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立体化传播,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研究——以《满族剪纸》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典型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表现,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智慧结晶,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研究者不断探索的命题。纪录片纪实型的声画结合、模拟再现、科普解说等特点在非遗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中有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本文以非遗纪录片《满族剪纸》为例尝试分析纪录片的独特手段在非遗文化价值方面的体现。
-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2020-06-01
本文深入分析了徐州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非遗"面临的困境,发现了其后继无人的趋势、产品缺少聚合力、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提出政府与企业、手工业者携手,以市场为源头,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非遗"教学平台、"非遗"文化旅游平台、"非遗"体验平台,注重对继承人的培养,以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其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