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基于产业共同体下“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五邑侨乡文化主要存在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级市,俗称江门五邑。本文从文化资源挖掘的角度出发,在产业共同体的基础上探究"非遗"音乐文化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必要性,探究两者在产业共同体引领下的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产业共同体的区域文化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江门市具备文化特色、人文内涵、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寻求区域文化一体化,实现"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联动发展,强调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并根据理论逻辑和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相应配套措施。
-
浅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特征 2020-06-01
非遗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支撑.当前还要充分的尊重非遗资源的地方性、稀缺性、差异性等特征,从"符号消费"的理念出发,最大限度的赋予非遗产品表征性和象征性,引导社会对非遗项目产品产生文化认同,采用生产性保护、创益性开发和现代化的利用方式,实现我国非遗元素与新型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相结合
-
基于内容分析的地方非遗文化新媒体传播初探 ——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持续更新迭代、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变革,新媒体日益成为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认为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代表的地方非遗文化传播平台还存在信息传播广泛性不够、形式较为单一、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线上"轻内容"+线下"深内容"融合传播的解决方案。
-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护与利用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一项重要环节。新时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且从加大政府对非遗的投入力度、保护非遗继承人与继承项目、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和在利用中继承和保护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同时对于今后的能力方向进行了总结与规划。
-
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脱贫探讨 ——以山西省绛县尧寓村为例 2020-06-01
山西绛县尧寓村整合文化资源,寻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的传说"、省级非遗"尧的祭祀"和"尧王故里"、市级非遗"尧香茶制作技艺"等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支持,以土地观、祖先观、中国观、和合观等传统认知为脱贫攻坚的保障和依托,有效协调着村落人际秩序、人地关系和生产空间的运作。对口单位负责、第一书记帮扶、重整村落空间、区域联动等措施内外结合,推动尧寓村2019年底实现脱贫。尧寓村的案例预示着传统文化复兴与脱贫攻坚可以重新调整人与土地的关系。
-
高校图书馆非遗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0-06-0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机构,还是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各个高校举办的的科研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基本都要有图书馆的支持才能展开。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教育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的开展为模板,加强高校对非遗教育的重视,为非遗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支持和引导,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意的素材,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二者间存在最终目的一致、输出方式共通、传承和发展载体同一等共通性,但也存在实践中属性不同、发展指向不同、传统与创新的冲突等矛盾性。利用共通性,协调矛盾性,寻找适合的融合路径,才能促成相互融合的双赢局面。非遗产业化模式、资源整合模式、与新媒体结合开发模式等都是值得尝试的发展路径。
-
基于非遗传承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构 ——以图们市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为例 2020-06-01
在对图们市白龙村、水南村两个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和传承对村落物质空间和环境景观之间的需求和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延续村落传统空间格局、传统建筑的迁建与聚合、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和非遗文化空间氛围的营造等四方面提出了朝鲜族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的策略,以期能对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