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英语拓展课中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需要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遗产,将其完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本文以茶文化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具体的传承内容和授课方式,期望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对非遗资源的传承起到一点儿借鉴作用。
-
“非遗”清单编制与非洲裔巴西人文化权利维护:历史、现实与启示 2020-06-01
巴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清单编制政策重点关注了少数族裔和相对边缘化的群体,具有鲜明的民生导向。从历史上看,这主要是非洲裔巴西人通过民权运动为本族群的文化传统争取合法地位的结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历史和宗教的原因,该政策的民生导向常常遭到作为文化政策执行者的白人中产阶级的抵制。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反映了巴西社会各阶层和族群的文化管理权的大小乃至其经济、社会与文化地位,实质上是关于文化管理权的博弈的结果。从长远来看,这一清单编制实践的改善及其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尚需各少数族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权得到进一步扩展,同时需要国家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拨付管理机制进行扁平化改革。
-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外宣翻译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强调“努力跨域文化鸿沟”和“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习惯”的翻译原则要求译者在壮族非遗文化对外译介过程中,需注重分析其中的跨文化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增强壮族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
灿烂的遗产 ——美食篇 2020-06-01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在世界上都要算是头一份啦,说起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就要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说起啦!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中华民族铸成了灿烂的中华精文神明和。文物化质却是不能会够被遗失遗的忘,。这就是后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原定因文啦化。特非物性质、激文发化遗创造产力是和确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重要相互的融作合用、。协调中起着至关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过漫长历史发展留存下来的无形存在的文化,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当下,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在学校中进行非遗文化传承,要求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文艺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将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非遗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用实际行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在探讨初中音乐课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传承意义以及措施与策略。
-
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2020-06-01
我国历史悠久,长久以来的社会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群众生活的直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作用进行研究,希望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所借鉴。
-
“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的作用分析 2020-06-01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非遗传播""非遗扶贫"及"非遗保护"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显现的一些作用:精准扶贫往往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信息传播可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当地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可转化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特色资源,升级乡村旅游场景,开辟旅游扶贫路径;非遗产品畅销有助于当地社区加深文化认同,也可扩大非遗在普通公众中的价值认同,在共享非遗保护、非遗扶贫成果中激发参与保护、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当今世界信息往来日益密切,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日益便利,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首要接收者和传播者扮演着信息时代的重要角色。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又恰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和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非物质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非遗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