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 2020-06-01
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介绍浙江省金华非遗文化及英译现状。概述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功能加忠诚"翻译模式的应用价值。基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采取"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模式,从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和翻译问题分类三个方面探究金华非遗文化英译。认为对金华非遗英译的研究能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
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村镇被破坏。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村镇的会受到人为因素及非人为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对其保护利用以及发展会比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困难,如何对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利用及在发展是我国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本文我们将从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出发,针对实际问题,对如何进行我国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本次研究能对我国的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
新媒体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席狮舞”为例 2020-06-01
客家席狮舞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遭受了极大的冲击,濒临灭绝。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推动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优势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席狮舞进行数字化处理,制成可视化的虚拟产品进行传播。其次,我们可以搭建客家非遗席狮舞保护与推广研究的新媒体平台,使受众能够直观了解席狮舞的信息。新媒体对以席狮舞为代表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2020-06-01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2020-06-01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全球大发展的潮流中,又有多少文化瑰宝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不仅仅是我国的重大损失。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它们再次充满活力。继承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为关键是如何在保有“非遗”文化精髓情况下再次改造、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更好的相结合。
-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实然和使然——以铜山石刻为例 2020-06-01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进程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流变,非遗文化的现实保护发展状况与理想保护设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山石刻"也面临着继承人范围小,政府保护不到位,产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本文旨在运用实地调研法、书面调查法及文献研究法对江苏省徐州市"铜山石刻"进行调研,以试图呈现与应然状态有所不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然现状,找出导致这一传统艺术发展瓶颈的原因,并试图提出我们的建议。
-
文化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2020-06-0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本文以湖南省泸溪县文化馆为例,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对文化馆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具备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我国文化馆促进非遗传承提供借鉴。
-
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2020-06-01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部的西递村拥有保存完好的三百多幢皖南古民居建筑,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其中还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近年来西递旅游呈现下滑态势的现象,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梳理了西递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提出当前旅游模式下的问题,并就如何将古民居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天然资源有机结合进行了分析。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和参考村志等方法,结合村情就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以及发展可持续旅游的途径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