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

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从文本学角度看非遗申报书的问题与价值 ——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机制,其中,申报环节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操作,撰写书表现为文本的生产过程。从民间文学文本学角度出发,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将黄陂木兰传说申报国家级非遗报告中的基本内容视为文本,在传说的文本谱系中梳理申报书的文本来源,考察其建构的过程、方法和影响,有助于反思非遗申报书撰写中的普遍问题以及民俗学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 基于语料库的非遗文本翻译研究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是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民族文化外宣的重要手段,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外宣的有效性。利用语料库对非遗文本翻译进行研究,是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利用语料库进行非遗文本翻译研究的路径,指出构建语料库,辅助以计算机统计软件,通过归纳分析,最终提出基于较大规模数据的科学可靠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是持续提高文本的翻译质量的有效手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地方立法权下放后的非省级地区为例 2020-06-01

    2000年5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立法保护的大门开启。2015年地方立法权的下放,使得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深化发展。借助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立法权下放后的非遗保护立法背景、立法的时空分布、文本形式和内容差异等方面,对已经批准通过的17部非省级地方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规进行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 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价值 2020-06-01

    21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运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现代口述史研究中的新对象和新方向。传承人口述史综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口述实录文学等学科的学术范式和文本转化方式,因而它具有史料性、档案性和知识性的基本学术特征和价值特征。当下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仍处在采集、记录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摸索讨论阶段。因此,学界对传承人口述历史文本的主体性研究也应当及时跟进,而且应立足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取向,开展多元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 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外宣翻译研究 2020-06-01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非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并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目录中的“杨家埠年画”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 目的理论视阈下的非遗外宣文本翻译技巧探析 2020-06-01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文本翻译,是有效的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过程.因此应结合非遗文化的负载词以及汉英语言间差异,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文本翻译技巧进行探究,并以目的理论来引导非遗外宣文本翻译应增强对其英译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进而在完善的翻译技巧下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文本质量有效提升,进而为我国文化的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

  • 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布洛陀介绍文本英译研究 2020-06-01

    布洛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主要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现状及不足,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对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 从翻译伦理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本的英译 2020-06-01

    以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探讨其介绍性文本的英译,以期为我国非遗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