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

共检索到 9 条数据

  • 时空视角下非遗数字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06-01

    工业革命4.0数字化发展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时空变革。数字媒体概念提出的几十年时光中,历史记忆载体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理解的差异。将非遗数字化、视觉化,置入虚拟空间,再将文化内容映射到意识空间,在这来回穿梭的过程中非遗的意义是否发生改变?非遗数字化不仅仅是呈现形式,本文将以时空的角度透视数字化后非遗的意识特点,定义数字化非遗的传播空间,思考数字化问题的本源,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体验策略与发展空间。

  • 裕固族民歌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 ——为何裕固族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06-01

    裕固族有两种本民族的语言,裕固族民歌也分别用这两种语言演唱。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从时空转换的角度研究裕固族民歌的形成过程。指出裕固族西部民歌像西部裕固语保存了上古突厥语的特征一样,保存了古代匈奴、突厥民歌的特点;裕固族东部民歌则可能保存了中古时代蒙古民歌的特征。由于裕固族民歌保存着古代民歌的特征,弥足珍贵,因此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2020-06-0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 2020-06-01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①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②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③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及其人地关系响应机制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北省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结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河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人地关系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及杂技与竞技类居多.在形成时间上,多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分布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地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晶,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印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府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01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用Excel工具以及Arc GIS软件对湖南省97项国家级和37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揭示了影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显示:项目在类型结构上主要以传统戏剧为主;从整体上看,分布形成了1个点状高密度集聚区、1个片状高密度集聚区、2个带状中等密度集聚区;从市域层面上看,14个地市非遗项目集聚特征明显,在数目、类型上分布不均衡;从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看,呈现出以湘西、湘东等地为主的非遗集聚中心向各地区均匀分散的方向演化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研究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精髓的陕西省品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从五个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序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地理分布和流域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1)陕西省各批次省级非遗均聚集于西安市,且呈现出申报成果逐渐减少的特征;(2)类别齐全但类别间差距悬殊,其中最丰富的是传统技艺类,最缺乏的是传统医药类,各类别间具有阶梯型结构特征;(3)在宏观区域以关中区域为主,陕北、陕南区域较为分散;中观市域大体上呈以西安市、渭南市及咸阳市等周边城市为集聚中心,延安市和汉中市为两个基本点零散分布的格局;其流域分布特征与研究区内主要河流的分布关系密切.

  • 中国东北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东北地区按照不同申报单位共有196项非遗获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遗产分布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历史的脉络中,东北地区非遗发源于先秦,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总体特征,集聚性和团带性特征明显,少数民族非遗在东北非遗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东北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外在因素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民族的群落化集聚生存则是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