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2)

共检索到 12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限回归”:传播时代进程中社群模式的断裂——以昆曲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有力的文化根基,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和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一些学者意图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条专属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就"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提出一系列想法。传播时代进程对昆曲发展的影响使得社群培育的实际操作或许还有可斟酌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众如何获取昆曲社区的资源基础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传统昆曲建立对应社区的条件在现代化语境的框架中似乎面临着一些缺失。昆曲的社群模式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高低起伏,受众参与昆曲的行为方式虽然同前大众传播时代保有相似之处,但受众的行动意义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有了实质性的转向。昆曲的社群模式与昆曲文化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从本质意义(历史观)到精神实质(受众行为)上的断裂,昆曲社群模式的断裂、传受关系的质变,皆显示出昆曲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回归与旧有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别,那它的回归是有限的。正视非遗资源获取的困难与不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培育昆曲社区。

  • 新媒体时代戏曲类非遗文化的民间传播途径探索 ——以长沙民间昆曲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新媒体时代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动重构了昆曲文化场域,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昆曲的民间传播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曲社缺少合作和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限。只有重新省视昆曲在民间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播昆曲。

  • 昆曲发展的南北曲韵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2001年5月,昆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戏曲艺术惊艳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昆曲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南北各表”的历史流变,又有“韵学统一”的唱曲规范。曲分南北,用韵讲究,从“止于吴门”到成为全国性的戏曲,昆曲的最终发展和曲韵标准的最后设定,呈现出中国文人“雅言”“正音”的文化传承理想,也是非遗继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 融媒体背景下永嘉昆曲保护对策探讨 2020-06-01

    永嘉昆曲历史悠久,常年活跃在浙江温州一带,是百姓民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永嘉昆曲虽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但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融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如以传统非遗与新兴传播路径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缓解永嘉昆曲目前面临的困境。本文将从永嘉昆曲的保护现状、现存问题、保护对策三个角度入手,对其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研究——以昆曲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无形文化遗产,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亟须加强保护.文章以非遗项目——昆曲文化为基础,提取昆曲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结合产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试图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昆曲文创产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产业与文化相融合,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目的.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本真性与活态性的交融 2020-06-01

    作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其传承也涉及到非遗保护的"本真性"与"活态性"两种诉求。通过梳理昆曲发展的历史,结合近年来昆曲保护与推广的个案,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昆曲的振兴和发展要在本真性的要求下保持传统品格和文化底蕴,同时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活态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