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5 条数据
-
关于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2020-06-01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基于当前形势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推动传承机制的建设进程.鉴于此,各地区应深入剖析当前的具体发展现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开积极的整理工作,加大开发力度,不断探析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本文主要以非遗传承为探究视角,思考如何有效建设传承保护机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融合困境、路径与机制 2020-06-01
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目的、保护路径、价值体系上与高校内涵发展的职能、方向、教学资源有着高度的耦合性。但非遗进高校仍面临实践水平不高、形式主义较强、传承绩效较低等困境。可通过图书馆数据库、教育教学体系、校园传承基地、校园环境、校园孵化器"五大平台"建设驱动非遗保护与高校内涵发展主要诉求的实现。并以"政、校、企、传"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基础保障机制、联动运行机制、监督考评机制,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内涵发展之间的融合。
-
非遗保护视阈下大竹竹唢呐艺术的传承现状反思 2020-06-01
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但与许多民间器乐一样,大竹竹唢呐文化主要因其传承机制、审美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原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及挑战,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负面影响,且直接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较大破坏。
-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构建影视IP形象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文章对IP形象构建是否为文化因子传播提供有效路径并实现商业价值展开研究。以受众反馈机制为基础构架,通过IP形象构建路径得出基于用户认知与情感互动而形成的系统,并通过影视作品《狄仁杰之四大天王》IP形象构建项目来认证思路与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建立SWOT态势模型全面分析在文化变现中存在的优势与弊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形象,是对非遗文化价值的思索与再创造,可将非遗文化因子内涵化、规矩化、创意化与情感化,做到对非遗元素解码重构与跨地域传播,利用反馈机制采集相关性信息可增强用户与IP形象之间的粘连性,并以文创为流通载体实现商业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提出创意性的思考方向。
-
闽南乡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无结构访谈等方法,以闽南乡土体育事项为调查对象,探讨这些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认为,依据目前闽南乡土体育非遗保护境况,可以从政策法规完善为根基、明确政策法规推行主体为媒介、营造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为外因、培养传承主体保护意识为内因等措施,落实乡土体育非遗保护。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及其人地关系响应机制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北省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结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河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人地关系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及杂技与竞技类居多.在形成时间上,多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分布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地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晶,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印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府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
关于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整理、开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的建设,在科学开展传承教育的背景下,推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本文就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以潮阳英歌为例 2020-06-01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开始引进和推行相关的"非遗"文化课程内容,力求展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培养综合技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性地为"非遗"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