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9 条数据
-
刍议新时期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构建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算是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新时期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作为其中一个建设项目,其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当前我国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的实际发展而言,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建设工作应该逐渐去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大众的生活发展要求;去开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任务是大势所趋
-
特殊教育学校现代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为例 2020-06-01
特殊教育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残疾人在非遗手艺传承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充分挖掘残障学生的身体优势,开展非遗手艺传承与现代创新,立足"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增加非遗课程模块,深化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将"非遗"传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把"非遗"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助活动,同时培育命名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创新学习搭建起宽广的活动舞台。
-
我国“非遗扶贫”项目模式及路径探析 2020-06-01
我国的扶贫事业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中国扶贫的方式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内学术界肯定,但贫困这一顽疾并未根治。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新机遇与新挑战的不断涌现要求扶贫思路与模式的战略性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并且与扶贫事业实现了有机结合,在精准扶贫阶段,"非遗扶贫"项目的出现,不仅使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开拓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新路径,通过对典型的"非遗扶贫"项目进行分析,探究其主要模式与路径。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意的素材,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二者间存在最终目的一致、输出方式共通、传承和发展载体同一等共通性,但也存在实践中属性不同、发展指向不同、传统与创新的冲突等矛盾性。利用共通性,协调矛盾性,寻找适合的融合路径,才能促成相互融合的双赢局面。非遗产业化模式、资源整合模式、与新媒体结合开发模式等都是值得尝试的发展路径。
-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非遗陶瓷粉彩、古彩特色班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粉古彩特色班为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陶瓷“工匠精神”贯穿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古彩制瓷技艺“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模式策略探索 2020-06-01
在我国的街头小巷流传着特别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都有着当地的特点以及文化水平。本篇文章针对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对其中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及探索文创产品如何销售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着一定的探索。打造非遗文创专属的平台,结合各种销售方法,创建出有着特色的品牌,形成一条精细的产业线,推动非遗文化的丰富。
-
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020-06-01
本文首先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分类,包括民俗节庆活动类、民间表演艺术类、口头传统表现类等五大类。接着阐述了海盐县地理概况及非遗开发现状。最后提出了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包括博物馆模式、组合开发模式、工艺生态园模式、旅游商品模式和主题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