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3 条数据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2020-06-01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 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 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
目的论指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实践 ——以山西省民俗文化的英文翻译为例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中含有大量极具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述,其英文翻译较之其他文本也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要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介绍给世界,其翻译在保留中国文化的同时,还需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在英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音译、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非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
-
纪录片创作对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2020-06-01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主要针对纪录片的创作,对乡村非遗文化传承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较少,社会关注度十分低.加之老龄化程度严重、受教育程度低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得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工作不容乐观.而纪录片本身的文献记录功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完美契合,笔者以此入手分析纪录片对乡村非遗文化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总结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遗的保护,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对内可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可以彰显文化自信心,提升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上树立文化强国形象。甘肃陇剧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级相关部门在加强陇剧保护、促进陇剧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阐述了戏剧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陇剧传承与发展的具体策略展开了分析。
-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能反映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心理情感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类型,而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文化,做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进行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本文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
民俗与非遗馆的关系 2020-06-01
民俗文物是一个国家或民间民俗生活所创造,被人民群众享用和传承的物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它的重现、修复、展示,还是研究传承和发展,显得极其重要。对于非遗馆对修复、陈列、展示的保护,也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容小觑。[1]
-
民俗与非遗馆的关系 2020-06-01
民俗文物是一个国家或民间民俗生活所创造,被人民群众享用和传承的物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它的重现、修复、展示,还是研究传承和发展,显得极其重要。对于非遗馆对修复、陈列、展示的保护,也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容小觑。
-
武都民俗文化创新第二课堂之探究 2020-06-0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武都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既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龙高山戏”,又有省级非遗“三仓灯戏”、“武都木雕”、“武都栗玉砚”,还有区级非遗“赵文华剪纸”、“凤冠与刺绣”等,更别提闻名遐迩的“武都酸菜”、“洋芋搅团”等美食。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