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6)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6)
非遗资讯(1)

共检索到 97 条数据

  • 民俗类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路径探索 2020-06-01

    民俗类非遗是非遗项目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它根植于民间沃土,是民族的根与魂。它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服饰特点等,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贵阳市乌当区石头寨苗族跳场为例,探索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幼儿园 金州龙舞:地方园本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金州龙舞是辽宁金州的传统民俗舞蹈,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金州龙舞及其手工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材料和复杂的制作方法彰显了几代龙舞艺人的智慧,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2005年,金州龙舞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入校成果

  • 武都民俗文化创新第二课堂之探究 2020-06-0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武都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既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龙高山戏”,又有省级非遗“三仓灯戏”、“武都木雕”、“武都栗玉砚”,还有区级非遗“赵文华剪纸”、“凤冠与刺绣”等,更别提闻名遐迩的“武都酸菜”、“洋芋搅团”等美食。内涵丰富。

  •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俗的创造主体,意在从"人"的维度来理解民俗。民俗由民众创造,民俗最终的归宿同样是民众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是民俗的创造者,也是普通民众感知、接触具体民俗事象的桥梁,以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为镜子,可以窥见广阔的民俗生活内涵。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与承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承人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

  •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以端午节为例 2020-06-01

    十九大上,我国提出"用‘互联网+’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描述为"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已经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本文以端午节为例,首先介绍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分析了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并在研究其发展局限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有所帮助。

  • 抚松县举行长白山山神老把头节祭拜活动 2020-06-01

    长白山民俗丰富多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老把头文化源远流长,始终得到了长白山区域劳动人民的推崇。5月1日(农历三月十六)是抚松长白山山神老把头节,也是参乡抚松独有的民俗节日,2011年该节日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抚松县隆重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宣传参乡抚

  • 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国家重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本文旨在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民俗博物馆与非遗传播的关系,并对当代语境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民俗博物馆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2020-06-01

    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