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3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30)

共检索到 230 条数据

  • 文化古都的非遗之美 2020-06-01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非遗”,作为民族文脉的精华,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传承着民族的基因和文化根脉。无论是“织采为文,其价如金”的鲁锦,还是“唱腔圆润、做功秀美”的山东梆子,抑或是“温润如玉、含津益墨”的柘砚,以及“子贡手植楷”的曲阜楷雕……在这片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上,数千年来,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济宁人民,创造了无数物质财富和灿烂文化。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个、省级项目61个,基本涵盖了非物

  • 民族文学中“非遗”的民族志书写及其启示意义 2020-06-01

    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综合信息库,它留下了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珍贵民族志资料。许多民族文学有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书写,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描叙更为突出,这种书写不但具有民族志的特征,而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价值。这既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也可视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别样方式。

  • 最美的品牌 2021-08-26

    全书着眼于“器物中国,扮美生活”,精心选择了50个中国古代和近代品牌。单篇约1000余字,力求在较短的篇幅内,通过诗意化的描述,写出每一个品牌的趣味和闪光点。全书分为“馨”“香”“如”“故”四个部分。“馨”部包含“潍坊风筝”“杨柳青年画”“灵璧石”等民俗精巧技艺品牌,注重地域文化。“香”部包含“六必居”“狗不理”“凤泥酥”等美食精品。“如”部是一种假设,如果爷爷的爷爷那个时代没有这些品牌,他们的童年将失去很多快乐和光彩,包含“万载花炮”“景泰蓝”“泥人张”等品牌。“故”部包含笔墨纸砚、版刻等一系列反映全民

  • “非遗”视角下民族职业教育扶贫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0-06-01

    本文基于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调查,发现"非遗扶贫"中被帮扶的主体是旧社会分工中掌握传统技艺的贫困群体,非遗传承人的旧社会分工角色与现代经济社会不协调、不适应是其贫困的根源,而因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被赋予的新社会分工角色成为少数民族摆脱贫困的动力源泉。本文以社会分工变迁为切入点,在"个人—社会"二元框架下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社会调查提出民族职业教育助推非遗扶贫的原因,即存在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和职业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并且传统师徒传承方式难以为继的问题,其次讨论国家层面对非遗扶贫的重视和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证如何通过民族职业教育使非遗传承人顺应社会分工的变迁,融入现代社会分工,适应新社会分工角色以便摆脱贫困,从而实现非遗传承人从"个人的发展"到"融入社会共同体"这一逻辑,最后指出民族职业教育助推非遗扶贫应从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培养本土生源与本土就业人才、提升非遗传承人话语权四个方面协同推进。

  • 非遗影像空间的民族认同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综述片获奖作品集体亮相。非遗影像的空间书写,通过对文化空间的表达展现了非遗场所的当下性;通过对视听空间的选择凸显了审美意境的意向性;通过对童年空间的梳理还原了精神家园的回忆性。非遗影像将形而上的民族认同内化为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细节表达,呈现出空间的民族属性。

  • “非遗”视野下民族音乐的传承推广 2020-06-01

    民族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推广的重要载体。"非遗"视野下,民族音乐传承及推广应开掘民族音乐的思想价值,解析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全面把握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要素。同时,我们应构建完整的民族音乐评价体系,进而促进民族音乐的全面发展。

  • 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磨皮村彝族非遗(磨皮花鼓舞)调研 2020-06-01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方面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磨皮村彝族非遗(磨皮花鼓舞)调研项目,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用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具体过程。

  • 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 2020-06-01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方面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磨皮村彝族非遗(磨皮花鼓舞)调研项目,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用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