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30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06-01
数字化保护是实现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贵州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然其数字化进程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网站建设滞后、建设主体分散等问题,也面临着非遗的地域性、民族性等难题,因此要制定非遗数字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启动"贵州非遗记忆工程",大力引进并研发数字化保护新技术,集合多方力量共享共建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库,将非遗数字化建设与贵州城乡文化建设相结合。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
新时期下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策略途径 2020-06-01
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成为人们讨论并关注的焦点.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实践工作带来一点参考和帮助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提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既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又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对目前已经公布的5批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呈现出数量少、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衡、地区分布不均、项目覆盖不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历史、体育、经济、教育、社交5个角度对传承人的更高价值进行剖析,对传承人价值提升的实现途径,提出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落实传承人经济保障、建立传承人多层级保护体系、借助场馆资源、把握节日及运动会契机、利用新媒体新科技等可操作性建议。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和传承脆弱等特点,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减少和消亡的态势,亟需抢救和保护。本文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从行政法、刑法、知识产权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法律保护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