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30 条数据
-
会手艺 有审美 爱生活 2020-06-01
在贵州美术馆,持续到8月底的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班和刺绣技艺拓展创新应用研修班成果汇报展吸引了不少观众. 展厅里,一件件时尚的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创意服饰,刺绣灯罩、丝巾、扇面,素雅茶席,多功能靠枕,还有精美刺绣的提包、首饰、装饰画等,这些既民族又时尚的展品,是贵州民族大学今年非遗研培的教学成果,是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50名残障学生和20名全国筛选出的优秀刺绣从业人员的学习成果.观众不仅赞叹这些精巧的创意和制作,更惊叹于残障学生为做出这些作品付出的异于常人的努力.
-
津味儿文化我传承 2020-06-01
为了让队员们近距离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由天津市团市委、市少工委主办,天津人民出版社《红领巾报》承办的津彩假日“传承津味儿文化,争做非遗小使者”红领巾夏令营在天津杨柳青画社成功举办
-
加强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2020-06-01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十余种民族共49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6万,约占总人口的62.4%。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以来,在县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先后开展了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民俗、民间文学四个方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其中,彝族弦子舞、壮族棒棒灯、月琴(弦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为有效保护与开发非遗,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与开发好区域文化瑰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谁保护 谁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主体之辨 2020-06-01
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与我国发生了实质联系。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随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深闺走向民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不断为普通民众知晓,并且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有识之士参与到保护行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其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等特点引人注目。目前
-
陈法权:非遗守护者 2020-06-01
陈法权是印江自治县文化馆的研究馆员,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年。他与当地民间艺人特别是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发掘和抢救民间民族文化艺术,为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花灯剧本、编写花灯唱词、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刚开始下乡走访时,部分民间艺人不理解陈法权所做的民间艺术发掘抢救工作,拒绝向他展示各自的“绝技绝活”。陈法权不灰心不气馁,与他们拉家常、聊“绝技绝活”,耐心向艺人们学习求教,逐渐与他们建立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