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30 条数据
-
视觉书写与动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影像民族志运用* 2020-06-01
在非遗保护愈受各界重视的大背景下,扎堆于政策建议的既有学术探讨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弊端。而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多元化动态书写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文本,彰显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创新性。影像民族志独具一种宣传表述与主体强化的作用,为非遗传承人保护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但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作为一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工具,影像民族志如何能让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产生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还需要更多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
Spring MVC模式下青海非遗工艺品在线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0-06-01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产生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其中部分工艺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这些优秀的民族非遗工艺品推广和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利用Spring MVC技术和MySQL数据库设计并实现的青海非遗工艺品在线销售系统,既可以促进民族工艺品市场推广,又便于民族工艺品统一销售管理,还可以为青海多民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黔东南州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多民族和谐共居的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彩、各类非物质文化丰富多样,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进,传统非物质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生存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主动的保护,活态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以行政为主导的保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的趋势,及时有效地抢救了大批非遗项目。然而,这种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存在的"条块化"割裂、"碎片化"分散问题。
-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鄂温克族现状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文以化人的特点,充分体现着先辈在劳动生产中对于物质和精神需求,在当时有其独特的实用性,但时至今日,非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需要具有各民族特点的文化生态。鄂温克民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北方少数民族,但受迁徙和一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鄂温克民族一些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湘西侗寨民族传统“非遗”舞蹈文化传承策略构建 2020-06-01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地处湘西的偏远地区,较好地保存了侗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遗产,其包含的种类繁多,其中非遗舞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原始的舞蹈文化已经无法传承,最后将会濒临灭绝。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侗寨民族传统"非遗"舞蹈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
“非遗”后艺术民族志书写及其社会想象 2020-06-01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