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4)

共检索到 24 条数据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具有群众性、艺术性、传承性、民族性的特点,同样具有以上特点的、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文学发展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外界条件、物质条件都追求顶峰的时代,精神追求反倒被挤压、忽视,所以我们需要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追求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精神财富,尊重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当然,民间文学的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重点探讨了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

  • 刍议图像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不同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作为独立于官方文化与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集体性、口头性与传承性特征与当下图像传播形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图文书、图画书出版,影视传播,动漫游戏传播,"3R"传播,民间文学智库传播是当下图文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和新方向。由此,既可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内在潜质,实现民间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拓宽传播渠道以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图像传播的内容和内涵,推动图像传播品位的提升。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实践教学探索*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口传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学日益受到重视,在许多高校开设有民间文学课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具有文学和民俗学双重属性,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问题。

  • “非遗”视野下的民间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增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尤显重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通过民间文学教学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结合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遗传播与传承路径研究 ——以沁阳《神农传说》为例 2020-06-01

    在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沁阳《神农传说》的传播与传承方式,效果不佳。文章基于对《神农传说》传播与传承意义与现状的分析提出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与传承沁阳《神农传说》,要运用纪录片、微课、MTV、广播剧、短视频、系列推送、主题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唤起大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爱国意识,让《神农传说》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传承与重构:民间文学与中国电影 ——以江苏省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项目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董永传说"等在江苏民间广为流传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及重构方式,探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拓展新的视野与角度;另一方面为中国电影更好地开掘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特征、具有强文化传播属性的"中国故事"提供一种参照。

  • 文化分层视角下民间文学资源旅游开发优化研究 ——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的不断融合,民间文学愈发成为地方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如何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优化旅游开发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吸收民俗学等理论,构建民间文学旅游开发的文化层模型,通过阐释民间文学的民间文化层、大众文化层和精英文化层之间的互动,探讨如何兼顾保护和开发,并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认知、监督机制、群体合作和经营策略等优化措施。

  • “非遗后”时代背景下民间文学传承的困境与保护对策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传统农业中,民众长期生活生产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存在诸多问题,当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后,民间文学的非遗传承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对"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学的传承困境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