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7 条数据
-
翼城花鼓在山西舞蹈教学中发展性探究 2020-06-01
山西翼城花鼓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之一,在晋南大地的民俗民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翼城花鼓的传承问题却十分的严峻。以传承与发展翼城花鼓这一“非遗”文化为研究的目的,提出将翼城花鼓引入民间舞课程体系中的方法。通过调查、资料查找和文献查阅对翼城花鼓的文化价值和发展现状的研究探索,结合对民间舞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总结这一方法的意义与可行性。
-
烟台艺术学校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校园传承 2020-06-01
烟台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为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自2017年始,烟台艺校美术绘画专业开设多门非遗课程,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校园传承。通过认真调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先后将剪纸、绒绣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将泥塑、葫芦烙画纳入美术设计课程体系。聘请了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强、绒绣非遗传承人朱东德、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赵善臣、胶东彩塑传承人陈玉录为学校客座教授,建立以这些大师名字命名的4个名师工作室。学校还根据非遗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投入10多万元不断添置相关教学设备
-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与心智的产物,它是真实的历史存在,是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根基。在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信息社会,我们更应该将其传承下去。当然,传承不是以固有的形态,而是以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形态和方式予以延续。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地方非遗传承的适宜场所,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特征,使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能够落到实处。
-
蓝延兰:让彩带成为畲族的标志 2020-06-01
蓝延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彩带编织项目省级传承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在彩带工作室里见到蓝延兰的时候,她正要去换上民族服饰.每周二和周末,她都会在这里,演示彩带编织的过程,这也是她作为畲族彩带非遗传承人工作的一部分
-
蓝延兰:让彩带成为畲族的标志 2020-06-01
蓝延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彩带编织项目省级传承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在彩带工作室里见到蓝延兰的时候,她正要去换民族服饰.每周二和周末,她都会在这里,演示彩带编织的过程,这也是她作为畲族彩带非遗传承人工作的一部分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2020-06-01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
浅析苗族反排木鼓舞进入艺术类高校民间舞课堂的意义 2020-06-01
苗族反排木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舞蹈。2008年2月,苗族反排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人,万政文曾多次被邀请到艺术类高校进行短期授课和讲学。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苗族反排木鼓舞动作潇洒奔放,很多动作与以往活跃在舞台上的苗族舞蹈有很多不同,尤其体现在它以胯部为动作发力的起始点以及低重心的动作动律上。另一方面,现今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教材在身体训练和内容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合适的民族舞种进入高校民间舞教材。在这个契机下,将苗族反排木鼓舞引进艺术类高校的民间舞课堂,不仅可以丰富现有教材,也可以为保护非遗贡献力量。
-
从《哈氏风筝 风筝世家哈亦琦口述史》看中国非遗保护 2020-06-01
本书为"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之一,选定的采访对象是德艺双馨的民间艺术大师哈亦琦。哈亦琦是北京"风筝哈"第四代传人,从艺至今已三十余年。哈亦琦继承了"哈氏风筝"传统制作工艺的全部精华,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赋予了"哈氏风筝"新的活力。通过讲述风筝历史、哈氏家族、风筝制作、哈氏风筝的特点以及哈亦琦风筝制作中的创新与体会,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努力方向廓清,利于非遗保护更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