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

共检索到 6 条数据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元,却富含行政色彩和受到国家力量的制约。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代表,也是影响后续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的重要因素。一般性传承人的流动较为常见,且规模庞大,足以影响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根基。传承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传承人的流动势必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

  • 川西藏区人口流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 2020-06-01

    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流动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人口流动对巴塘弦子、红原马术文化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为个案,并结合川西藏区其他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可实证分析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的积极意义。研究者应客观认识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的影响与作用。激发非遗传承实践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做好人口流动背景下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对于最具流动性的青年群体,可将其培养成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生力军"。积极运用政策杠杆、旅游开发并结合现代科技,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力举措。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口要素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问题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流动等人口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从人口数量来看,非遗保护人口包括参与非遗保护的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民间组织人员、学术研究者、工商企业人士、遗产所属的社区民众及其传承人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就人口质量而言,非遗保护的参与者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关键要素。从人口流动角度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主体的认知观念、参与者的思想态度、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环境和保护模式等都带来重大影响。

  • 跨国人口流动与朝鲜族非遗的传承困境 2020-06-01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农耕文化孕育的产物。朝鲜族先民为了生存跨境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在与恶劣环境艰苦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随着中韩建交和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扩展,朝鲜族社会掀起了跨国务工的热潮,由此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严重流失,民族村落急剧空心化。这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孕育的许多文体活动、岁时风俗、生活礼仪和传统技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朝鲜族非遗传承面临严峻的危机。

  • 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京举办 2020-06-01

    6月9日至13日,由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厅(局)共同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主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本次大展主办方还首次联合公布《大运河文化带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共计161项,展示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协同保护的新成果。本次展览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是目前国内首次举办的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参与的规模最大的大运河文化

  • 花炮行业的困惑─—万载县花炮企业经营情况调查 2021-08-26

    花炮行业的困惑─—万载县花炮企业经营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