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 ——以蓝夹缬和温州发绣为例 2020-06-01

    蓝夹缬和温州发绣作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本文拟从保存状况、"非遗"传承人、商业化发展3方面入手,对比分析两种地域性"非遗"的生存现状,尝试提出现代化推广对策,使之走出一条民俗风情、商业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学术教育并驾齐驱的特色"非遗"传承道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及有效途径探讨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升社会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 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分析与探讨 2020-06-01

    文章简单描述了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并分析赣南“非遗”文化的特征以及蕴含的教育价值。

  • 基于传承主体视角的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 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2020-06-01

    持续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赓续中华血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非遗从静态传承逐渐向活态传承转变,并取得可喜成效。但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基本现状,接着提出了非遗保护路径,以期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有所助益。

  •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潮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深厚,拥有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多项,另外还有品类繁多的省市级非遗。本项目围绕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基于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上,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研究* 2020-06-01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逐步提上了日程.以"译介学"为视角,分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现状并进行了译介分析,通过整合人才、媒体融合等形式,以期丰富沧州"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形式,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尺度空间分布 2020-06-01

    运用统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截止2018年新疆57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俗类为主;传统医药、曲艺、传统戏剧类项目较为稀缺;整体地域空间分布均衡程度低,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空间分布密度大,且形成了3个极核区,2个高度密集区,2个次级密集区.(2)大尺度空间分布受地貌分异制约,差异显著,且沿主干河流分布;中尺度空间以平原绿洲上的城市为核心;小尺度空间分布与多民族性紧密关联.(3)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受城市化影响,与人口呈线性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