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0-06-01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通过长期勤劳努力所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文化变迁、传承人断代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当前水族非遗保护与传承。通过分析水族非遗保护发展现状,指出可由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优化水族非遗发展的文化空间等方面措施,增强水族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功能和效度,促进水族非遗可持续发展。
-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 2020-06-01
不久前,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国际时尚创意中心开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作为非遗领域的重要品牌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此届博览会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集中展示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展示与推介平台。
-
宜昌丝竹的教育传承研究 2020-06-01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非遗传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宜昌丝竹是宜昌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文章以宜昌丝竹的教育传承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宜昌丝竹教育传承的意义,然后就如何借助教育来传承宜昌丝竹,提出了对策,包括融入课程教育、拓展教育主体、丰富教育内容、依托学生社团等。
-
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农村儿童高品质童年——以民乐县农村小学非遗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一项时代课题.以学校为平台,从区域非遗项目入手,培养儿童作为非遗传承人,既可传承文化,彰显区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儿童活动品质,又可借非遗持久的生命力,为农村儿童打造一个多彩又有厚度的高品质童年.
-
重庆市川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脱贫攻坚的模式研究——“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20-06-01
非遗扶贫是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创新的扶贫模式,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增收的一种扶贫模式。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美术领域里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可以找到扶贫的着力点。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亮点。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以无锡为例 2020-06-01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分析了无锡非遗外宣翻译现状,并依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无锡非遗外宣翻译的策略,包括注释法、直译法、意译法等,以提高非遗外宣翻译的文本质量。
-
非遗IP化发展的现状及其路径探索——以江苏省市苏州市扬州市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扬州市为例,通过了解非遗文化发展现状,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现状,从营销和传承等多个方面发现问题并尝试运用非遗IP化传承思维提出建议,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
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十九大报告战略性地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就是继承、保护和创新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以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以长期而广泛的调研为基础,通过具体实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并提出构建非遗保护体系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