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领域均促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也逐步成为了文化遗产在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主要途径。通过数字化的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数字为媒介进行图、文、音、像立体化多媒体发展,从而更加广泛地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更加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因此,本文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形态研究方面对非遗数字化进行研究。
-
保护“非遗”留住乡愁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保护、宣传和利用非遗资源,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加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各个时代民族生活,凝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服务社会和群众.全面有效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走进快节奏现代生活,就要结合现代人文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办法.本文主要分析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为深入研究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
文化自信背景下网络直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网络直播凭借互联网优势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网络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如今进入了瓶颈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文以光明网与斗鱼联合主办的“致·非遗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为例,分析了运用网络直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再结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兰卡普”进行策略探讨,最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结合,分析运用网络直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2020-06-01
传播媒介和技术的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冲击也是契机,主要以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被数字化抢救,博物馆的多媒体展示、旅游文艺展演的动态传播、高校文化推广等多样化传播方式推进非遗的空前发展,但传播现状依旧不容乐观。本文基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当前的传播情况。
-
精神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得到科学的利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在精神经济的视角下非遗的开发是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其教育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其中创新、品牌等发展要素及文化再生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对此进行的传承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迅速消失。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和蕴涵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格、群体思维和文化意识,因此"非遗"是活态文化,更多地要依靠社会中人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近几年,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工作陆续开展,有效地挽救和传承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非遗",但与此同时,"非遗"却呈现出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消亡数量越来越多的趋势.这其中固然有"非遗"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等原因,但"非遗"传承模式与当今社会的日益脱节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重建适应当今社会现实情况的传承模式,已经成为关乎"非遗"发展和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课题.
-
如何保护好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瑰宝的保护传承问题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就当前情况来看,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非遗保护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做好相关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