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本体构建——以赫哲族非遗资源为例 2020-06-01

    【目的/意义】数字化是重要的保护方法和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通过引入知识本体和数据关联技术,使非遗资源形成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单元,最终可以实现非遗资源的检索、可视化与知识概念共享。【方法/过程】应用知识本体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非遗领域概念模型,确定这一领域的概念集合和关系,结合元数据的信息组织形式,对各种形态的非遗数字资源对象进行规范描述,并采用语义网技术,建立非遗资源知识间的关联。为非遗资源的有序组织与揭示提供参考。【结果/结论】建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体库,通过实例添加,实现赫哲族非遗资源数字化存储,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为其他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创新/局限】本文创造性地将本体理论以语义网的手段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并构建了知识本体库模型;不足之处在于该本体库模型尚未得到实践运用和推广。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看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经过漫长发展而积累的一种隐性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通常是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主要是记载与传播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具有一定的失真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被破坏、弱化,甚至直接消亡。非遗档案主要是对人类文化进行记载,档案部门在非遗档案建档、保存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弘扬人类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获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档案部门也应当更加注重非遗档案保护工作,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建档、保存等方面,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转变传统工作思路,以馆藏为重要基础,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非遗档案进行开发与利用,从而促进非遗档案实现良好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构建——以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为例 2020-06-01

    关联数据等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契机,为非遗保护从"数字化"向"数据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数字人文技术设计了非遗知识库技术架构和功能,并以国外开源的藏品内容管理系统Omeka S为基础,以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为例,尝试构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相较于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关联数据等数字人文技术可以让非遗知识的组织、管理与展示更加立体化、多样化。

  • 出版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互动探讨——以上海“非遗”慕课建设及出版实践为例 2020-06-01

    数字出版、音像出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内容尤其适用。文章结合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指尖上的非遗慕课"建设的案例,概括项目的运作过程,从内容设计和应用推广两个方面介绍实践探索中获取的经验,并对出版社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和思考。

  •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 2020-06-01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 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以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外宣翻译工作当中,可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感染力和民族认知度起到一个有效的提升作用,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实现艺术文化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本文当中,在译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宣翻译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翻译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研究,在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进行了译介学视角下的非遗翻译研究.

  • 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流的兴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区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在逐渐增加。本文将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切入,对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综述,对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及武家鼓吹乐棚进行分解式阐述,完善大庆市区域代表性音乐文化遗产的整合,认知其保护现状及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从根本上探寻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策略。

  • 水浒遗韵 古州东原 ——东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2020-06-01

    2006年起始,东平非遗中心对东平县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深入挖掘,根据712条普查线索,分别整理了10大类别,共308个项目的文字、数字、图片、音像资料。其中民间文学148项,传统音乐3项,传统舞蹈1项,传统戏剧2项,曲艺3项,杂技与竞技15项,传统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51项,传统医药 33项,民俗55项。本文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