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困境与对策 ——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具有经验性意义:政府主导,建立非遗保护制度规范;社会参与,打造非遗项目市场品牌;多措并举,全域开发推动活态传承。同时,也面临普遍性困境:经济目标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传统承继与生活根基的疏离;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冲突。三都个案提示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性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目标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依归是对人的尊重及权益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路径是政府主导的多中心治理。

  • 机遇、困局与出路:2003年《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国际文书中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却遭遇如何参与的困局。在《公约》框架下"遗产化"的过程中,非遗传承获得了新的机遇,但同样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公约》理想与社区、群体、个人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需要有恰当的桥梁,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调动非遗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文化中介工作如何与国家行动区别,真正发挥社区、群体、个人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性,可以借鉴"遗产共同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公约》的非遗保护范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论建设尝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作为工作概念被简单界定,在后续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被阐发出诸多属性,但是由于没有理论自觉,没有明确的学术支点,这些概括一般都是罗列的、缺乏理论性的整合。在筛选非遗概念的属性的基础上,以"非物质性"为核心对它们的内在关系进行逻辑建构,以期完成非遗概念的初步的理论整合。

  • 守望与传承: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进行梳理。笔者分析了河源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传承手段、传承困境,并梳理了河源市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和传承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促进河源及粤东北客家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基于高校教育云的纺织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以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继承,随着近年来非遗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融合,在资源整合、教学形式、技艺传承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总结近年来高校非遗教学的部分特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非遗传承数字化的必要性。并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纺织技艺与实践经验为例,结合高校云教育平台与教学资源的纺织丝绸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教学的改革,围绕资源整合、平台设立阐述实现路径,以期为改进非遗传承模式,创新高校纺织专业教育提供借鉴。

  • 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的策略探析 ——以江苏常州市为例 2020-06-01

    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行业、组织、学校、社区和个人多方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非遗"传承共同体秉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活态传承"的理念。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靠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支撑,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和媒体宣传平台,在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共建共享优质"非遗"教习场地资源、传承人资源和课程资源。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6-0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本文重点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并有的放矢地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得新出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 2020-06-01

    在梳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献的基础上,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分析黄山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及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归纳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体现非遗主题文化与打造深度体验空间为切入点,以"非遗+乡土文化空间"为融合手段,选取了产业基础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性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村落、乡村民宿集群、文创小镇、休闲农庄及乡村茶园为载体,从完善文化旅游功能与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两个层面构建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