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非遗保护管理的广东经验:精细管理 2020-06-01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非遗保护管理的广东经验:精细管理

  • 声光流转,记住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侧记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2007至2018年,我国共评定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其中超过400位已经离世。对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开展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成为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对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和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各类相关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收集,为每位传承人建立专题资源库,并制作记录成果的综述片,进行公共传播。

  • “文旅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以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引导和规范,对各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文旅融合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基于文旅融合对各项保护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良好传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稳步前进。本文以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例,对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为文旅融合的深化发展以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和保护创造条件。

  • 让鲤鱼灯舞跃上非遗的“新龙门” ——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实 2020-06-01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灯火辉煌、笙歌鼎沸。天光水色之中,伴随着欢快的歌曲《花儿朵朵向太阳》,70条"鲤鱼"在演员的舞动下,踩着节奏"游"进场地中央。"盛世兴文化,辛劳育奇葩。"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是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节周年庆活动。"演出当天,我真的非常紧张。"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仍有些激动,"直到表演顺利完成,我心里的石头才真正放下来。"国庆表演结束后,艺术团就接到两个鲤鱼灯订单——要完成19个鲤

  •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好家国情怀的底色 ——以广西“非遗”主题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为例 2020-06-01

    2014年,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公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成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

  • 高校非遗课程如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立法保护。本文简单分析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并就高等教育课程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以探讨。

  • 11月相约昆明,非遗大会将迎新“风景”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咏园召开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就像诗和远方,二者的渗透与融合是一种互动要素资源的整合,纺织非遗应该在文旅融合中贡献一份力量。同时,非遗工作应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更有品质、更高品位且偏向‘轻奢’的产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以苏州现状为蓝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完美结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兼顾遗产"传统保守"与"创新传承"两个维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苏州现有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蓝本,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问题的实证分析,提出"分类施策、共合保护"模式,即鼓励由传承人为代表的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群体在各领域创新注入新时代内涵,由政府统领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对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作出的创新性智力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以期进一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创新活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