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系列活动举办 2020-06-01

    近日,杭州市举办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活动开幕式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广场举行,琵琶《淮阴平楚》、昆曲《游园》、绍剧《美猴王》等节目精彩上演。本月,全市各地将举办共计六十余场非遗文化活动。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等非遗传统技艺亮相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城区“风景这边独好——上城非遗之旅”在南宋皇城小镇打造深度体验式非遗旅游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生活性、生产性和生态性保护为中心 2020-06-01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具有"非遗"保护运动分期的意义。在其前后,"非遗"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经过数年实践,这种方法体系论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现象,客观上危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这也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非遗"保护事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应该在最新保护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和维护保护实践的公平公正性。

  •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整理研究 2020-06-01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指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纺织产业发展,使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国家级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国家级

  •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创新融合研究 2020-06-01

    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臻成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业态发展的契机,推进安徽非遗产业化建设,深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推动安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生产力为目标,对长三角文创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两者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 非遗传承 创享美好 2020-06-01

    夏威夷草裙舞、兰州太平鼓、泸州雨坛彩龙……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热闹开幕,8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齐聚成都,共襄盛会

  • “熔古铸今从蛋壳陶说起” ——非遗视觉下黑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举办 2020-06-01

    [本刊讯]2019年6月3日上午,在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由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遗研培中心主办,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熔古铸今从蛋壳陶说起”——非遗视觉下黑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举办。来自中国陶瓷馆、龙山文化博物馆、山东非遗研培基地、《山东陶瓷》、《中国陶艺研究》、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

  • 上海大世界的文化品牌建设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0-06-01

    2016年底重新开放的上海大世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民族、民间”为主题,定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空间和活态传承。当下,上海大世界的文化品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传承技艺、传承技人、融新形态、融新体验。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核心型文化活动,难以形成文化品牌标识;二是缺乏整合营销观念,难以带动大范围的关联文化消费受众;三是缺乏历史和当代名人引领,名人效应不足;四是文化体验仿真性有待精细化,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有待强化;五是非遗活态展演与现代生活风尚的契合度有待提升。因此,上海大世界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一是树立文化品牌理念,形成品牌支撑性非遗文化活动;二是实施非遗文化整合营销措施,推广优质的非遗文化活态展演和服务;三是精选非遗文化代言人和推广名人,利用名人效应转化传统非遗文化活态展演与文化新风尚之间的矛盾;四是积极培育非遗相关文化活动,延伸品牌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