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对曲艺现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2019年7月,文旅部发布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政策,对曲艺的传承发展进行了专项部署。2019年9月6日至10日,由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艺术司及山东省文旅厅等主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济南举办,让济南这个曾经的曲艺大码头一时间仿佛再现当年"书山曲海"的盛景。曲艺周这样的文化活动,既是《计划》中提到的"组织演出活动"措施的一部分,也

  •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谓“非物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当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中衍生出“非遗”,关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以实物确认、以商品价值计量的物质财富。

  • 不起眼的麦秆变身记 2020-06-01

    4月1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一项非遗推广活动上,一名65岁的妇女将自己手工编织的麦秆花篮摆上了展台,引来游客驻足观赏。"哇,手工好精细!"围观的人们忍不住赞叹。花篮的主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奎鲜,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麦秆花篮技艺,40年来,靠着一双巧手,她将不起眼的麦秆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花篮。

  • 邂逅大美青海 2020-06-01

    对青海似乎上瘾了,自从去了第一次之后,又去了两次。青海从来都不缺大气磅礴的风景,草原、雪山、圣湖,随处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青海居住着43个少数民族,多彩的文明带来的是最灵秀的手工艺术,藏族的唐卡、土族的刺绣、撒拉族的木雕,每一样都是遗世的珍宝。这一次,便以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感受青海壮丽的风光,丰富的人文,以及来自信仰的震撼。和我一起,邂逅大美青海!

  • 基于CMF的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创新及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国非遗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不复往日辉煌,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手段之一。对非遗工艺美术来说,通过对其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进行分析解构,并数字化记录下来,不但能实现对其视觉特性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也可以作为设计灵感,启发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或通过更多业界人士在功能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起到对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 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 2020-06-01

    数字文化产业时代,鼓励以非遗IP资源为核心,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由数字化保护向创新性发展转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结合各地区非遗特色IP资源,打造诸多创新性非遗IP发展案例,总结其“5+”推广途径与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策略研究——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为例 2020-06-0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孜孜不倦的审美追求。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以后,我国就开始走上真正意义上的“非遗”的保护工作之路。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拥有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然而与此同时贵州的“非遗”也濒临危险,面临着传承力量薄弱,高素质人才缺乏、运用媒体意识不足,创新“流于表面”以及资金来源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贵州“非遗”的保护为例,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依靠互联网+业态,对其进行产品化,市场化,从而来保护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 龙泉青瓷:让世界惊艳的这一抹“梅子天青” 2020-06-01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而浙江省龙泉市则是青瓷的故乡.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成功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的陶瓷类"人类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