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浅谈"非遗"保护语境下的高校音乐文化建设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高校文化建设应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阵地.本文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出发,简述了高校音乐文化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中的作用,提出应规范高等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教材,把富有地域特点的音乐类"非遗"纳入音乐类选修课堂;推动相关课程配套调整,使音乐类"非遗"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得到有力支撑;营造民族音乐学习氛围,让音乐类"非遗"进入高等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高地

  •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课程教育 2020-06-01

    “互联网”+ 理念自被提出之日起,已引起国家社会与团体的高度重视,时下“互联网”+ 经济已然在国内风生水起,“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亦有相应案例,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对单的传承,转换成放射性的一对无限传播,使“互联网”+ 非遗技能传承的单对多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依托互联网络传播将非遗传承和教育联结。在“互联网”+ 新业态中,再建非遗生活环境,营造非遗活态虚拟社会,用“互联网”链接非遗消费群体,令“互联网”异地同时教授,最重要一点,“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对于开展原生态非遗技艺重构,回归非遗技艺传承背景均成为可能。

  •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本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定量统计法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研究表明:(1)宁波市非遗项目类型多样,数量呈梯队状分布。类型分布全面,数量差异明显;(2)空间分布呈“一核心、四分翼”并举的分布特征,地域性明显,区域间资源组团分布;(3)在空间类型分布上具有鲜明的聚集特征;(4)宁波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对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推进作用。市级非遗项目旅游贡献数值上仅次于国家级非遗。

  •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北部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在“走出去”政策和“一带一路”发展背景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对外交流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加,我国也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宣传。环北部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对其进行外宣翻译能够有效促进相关文化的推广。文章就环北部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从其发展现状出发,结合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特点,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相关外宣翻译的发展。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实证分析 2020-06-01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无定论。私法领域中的商标权保护方式,契合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以内蒙古非遗项目为例,内蒙古非遗商标注册检索数据为3046,大量被"私有化"注册和"囤积",存在偏商业化的隐患。因此,对内蒙古非遗商标的保护,要鼓励合理的商业开发,也要注意非遗传承主体利益的保护,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 “非遗元素”融入涉外文化产品开发课程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6-01

    涉外文化产品开发课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和媒介,而"非遗元素"又为涉外文化产品开发的发展提供素材与灵感来源。本文对涉外文化产品开发现状以及该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简要调研后,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计、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拓展,来探讨"非遗元素"融入涉外文化产品开发课程的实践路径。

  • 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 2020-06-01

    影像是记录、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与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与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尤其是年轻一代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文章分析影像化手段保护与传播非遗的必要性与优势,并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丰富影视创作,进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记录手段;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业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播带货等电商模式也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尤其对于年轻消费群体认识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互联网思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新路径 ——以湖南湘西龙山县为例 2020-06-01

    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市场有着强大的精神内需。龙山县“非遗”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在保护与开发方面遇到“瓶颈”,本文试图将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充分运用到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来,重点突出非遗产业的商业价值,以“非遗”经济推动“非遗”保护与开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