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虚实之间:“非遗”开发中认知误区与市场困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困境与人们对"非遗"的认知误区直接相关。"虚实相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文化"和"资源"两个视角去思考,才更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作为"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种不同的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之境是既能保持"非遗"的"虚",又能成就它的"实",这也是"非遗"市场化生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非遗"既要坚持"虚"的本质,又要满足消费者"实"的诉求,在"虚实相生"中,破茧成蝶,绽放出持久的魅力。
-
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本文以江苏大运河沿岸8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赋存状况,分析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开发策略,为开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提供借鉴
-
隆昌夏布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融合探究 2020-06-01
隆昌夏布在当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对丰富高校的地方课程教学资源库、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隆昌市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为切入点,围绕隆昌夏布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相关性、创新教学方法的融入、课程教学效果及改进措施分析、"非遗进课堂"对高校美术课程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探究,进一步挖掘隆昌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启蒙教育价值和艺术教育价值,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能力。
-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调研 ——以古琴为例* 2020-06-01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学术交流、宣传展示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古琴为例对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对于非遗古琴保存与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馆藏资源和读者资源,最主要途径在于保存文档资料和保存音视频资料。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上述优势及途径,改进不足,积极推进非遗古琴的保存与传播。
-
“永兴坊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下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做了介绍,梳理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重点指出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思路下,"永兴坊模式"从开创文化扶贫新模式、非遗传承新做法、文化活化新典范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做的成功探索和启示。
-
张家港市文化馆原创非遗类微信表情包文化价值初探 2020-06-01
面对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职能,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新使命、新担当,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创新推出"东东方方玩转非遗"微信表情包。本文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文化产品深层文化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新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探析* ——以桦树皮画为例 2020-06-01
桦树皮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北方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有底蕴的瑰宝之一,象征着黑龙江人民的精神图腾与文化支柱,见证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远的民族精神,对它的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一的纸质媒介跃入智能手机终端,传播效率由低下的印刷品跃入了对于新闻的高效实时感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本文阐述了当前桦树皮画的基本现状,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策略:一是通过新媒体能够扩大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二是建立健全非遗数字化档案与系统化传承机制、三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运用浸入式AR与VR人机交互技术,打造"视听感"一体的非遗数据库
-
浅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 2020-06-0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动态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农民的收入,而农业的种植技艺和生长加工工艺也将会成为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性农作物种植技术和传统手法,如广西北部湾的海水稻,淮安的稻田养蟹、盱眙龙虾等,都可称为地区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于对此方面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在保护与开发层面上仍有欠缺和不足。对此,该文就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通过以案例形式分析当前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农业非遗的有效开发,同时发挥其较高的作用与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