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 2020-06-0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演变,当人类从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和情绪的原始社会到通过民间民族舞蹈来表现人类内心状态的现代社会,以非遗的视角去审视看待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它,民族民间舞蹈代表着各个民族的精华和民族文化灵魂,又包含着所处时代的时间烙印。该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下以云南省为例,结合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现状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分析并提出建议。
-
精准扶贫战略下湘西竹编品牌创建策略研究——以湘西保靖县比耳村“本顺竹艺合作社”为例 2020-06-01
湖南湘西竹编为省级非物质遗产,其中,保靖比耳镇“本顺竹艺合作社”为湘西竹编代表性的经营与文化传承组织。合作社经营者姚元飞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与传承竹编文化的信仰。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下,保靖县各级管理部门引导合作社,注册“本顺”品牌,对接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协同创新。本文为学院与“本顺竹艺”扶贫对接合作的初期成果。望能推动合作社品牌化进程,并为湘西竹编非遗产品的品牌化提供前期示范性案例。
-
南京绒花的现代设计创新研究 2020-06-01
南京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以装饰品形式出现,用于礼仪事项、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等原因,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年来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梳理南京绒花的发展过程、款式及设计、制作工艺,并通过当代设计及审美语境,从设计方法着手,将传统元素活化,为传承并弘扬非遗文化提供可参考依据。
-
突破与超越:记“‘ 巴渝文脉新撰’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 2020-06-01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巴渝文脉新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于2019年3月13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针对重庆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9位国际艺术家,以一种融合创新的非遗跨界设计的方式,创作呈现4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此次展览在策展思路、展览内容、展示陈列三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
创新民族舞蹈校园传承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舞蹈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和表演美,各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特色,每一种民族舞蹈都代表了该民族的特色文化.近年,各地文化教育部门都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其中民族舞蹈是校园传承非遗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学校传承过程当中应注意不断创新,让广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民族舞蹈的传承活动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也能实现民族舞蹈的薪火传承.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州京剧院精彩演出亮相天河潭景区 2020-06-01
6月13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贵州省、贵阳市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京剧在贵阳的传承、发展已有100多年
-
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音乐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文化遗产中被归类为民间音乐。在如今逐渐扩大的非遗物质范围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项目以及代表性的传承人被列入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之中,从 2006 年开始,我国的音乐类代表性非遗文化项目以及达到了 189 人,代表性的传承人以及达到了 270 人。对于非遗文化项目以及其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了如今非遗文化保护中重要的工作。虽然被保护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并没有被重视到,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显著较少,强调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避免在收录非遗音乐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音乐的独特性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导致音乐非遗文化的收录逐渐变为一种标准化,单一化的工作。
-
数字传播技术下非遗舞蹈类项目的传承策略 2020-06-01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遗舞蹈类的项目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已经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类的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了很强烈的危机意识.正因如此,我们就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使得非遗舞蹈类的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国传统的舞蹈类的名录保存还不是非常完善,对于非遗舞蹈类项目的传播力度也不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向社会公众更好地展示非遗舞蹈类的具体情况,就可以使非遗舞蹈类的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