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2020-06-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非遗保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非遗保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非遗保护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保护理念,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着力加强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及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2020-06-01
通过二元Logistics模型,对宿州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和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众的年龄、非遗传播意愿、学习意愿和参加非遗保护活动经历对民众非遗类产品购买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民众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户籍、兴趣度、关注度、月收入、了解程度等不具有显著影响。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价值 2020-06-0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随着新时期社会文化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更多关注。文章通过对非遗文化传承价值进行分析,探讨非遗文化传承的方法措施。
-
将“非遗”引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也应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结合教育部2017年10月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本文围绕"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教育者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
-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探讨 2020-06-01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群众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是当代群众文化形式的一种体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能够有助于我国文化体系的健康发展。
-
在生活中弘扬,于实践中创新——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为例 2020-06-01
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每一位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必然使命。临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为有效宣传与推广非遗文化,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另一方面,伴随"非遗进校园"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手段也在日益创新,其工作重心早已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的层面而逐步趋向包括技艺、技能等多方位的传承为核心的实践层面,临渭区推行非遗进校园强化了其传播和实践的效果。本文将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论述在新时代中,面对青少年群体,我们如何创新手段,以更贴近青少年的方式,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物质传统文化。
-
关于高校音乐教育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思考 2020-06-01
在每个民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其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有深刻的精神价值和历史积淀,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大多是家族传承掌握着这技巧,通过单一化的一对一传播方式实现传承。高校音乐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音乐人才,依旧一定社会需求,为了很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做到音乐文化教育和其项目的有机融合,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特色创新,也实现非遗的传承及发展。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高校音乐教育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首先指出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结合阻碍其发展传承的因素,鲜明提出高校应尽的教育传承使命,从此详细的给出音乐类“非遗”受到高校的保护作用,以及理念践行策略。
-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2020-06-01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瑰宝,表现了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民族生活的记忆与活态文化基因。面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突出、传承途径单一、部分偏远地区的满族民俗或"冷门"项目所获支持力度较小等现实困境,本文对新型民族本科院校活态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