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与创新分析 2020-06-01
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政府以及民间并不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得到了重视,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典型代表。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旅游业开始变成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个发展行业,文化旅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想要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于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业中的地位,必须要正确的看待旅游与文化二者的关系,文章将以音乐类非遗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创新应用的策略。
-
译介学视角下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增进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任。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民间文学的英译研究也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从译介学视角出发,从民间文学"非遗"英译的研究成果和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特点两个方面,探讨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提高民间文学类非遗文本的翻译实效,保护和传承辽宁民间文学,提升辽宁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 2020-06-01
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是试图通过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来对工业文明进行补益的一项全球性文化策略。进入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政府意志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之外,网络数字化成为这场运动最为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传统知识、传统观念与新技术和新手段之间的交互式探索性对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中再生产和再传播的必由之路。
-
“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灿烂多彩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它展现着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彰显着民族享有的文化魅力,体现着民族精神传承的伟大力量,是人类发展史上承载鲜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发显得珍贵,于是如何激活非遗传承教育资源成为了非遗传承问题中的研究热点。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互联网可树立起全新的符合时代观念的非遗文化形象,可为非遗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非遗传承"是开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
“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的作用分析 2020-06-01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非遗传播""非遗扶贫"及"非遗保护"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显现的一些作用:精准扶贫往往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信息传播可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当地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可转化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特色资源,升级乡村旅游场景,开辟旅游扶贫路径;非遗产品畅销有助于当地社区加深文化认同,也可扩大非遗在普通公众中的价值认同,在共享非遗保护、非遗扶贫成果中激发参与保护、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以物质形式作为传承,因此并不是保存某一实物就可以说已经保存了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基于全方位、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目标,即进行整体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原则作为非遗的重要保护形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对此,本文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对非遗整体性保护原则的践行提出意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当今世界信息往来日益密切,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日益便利,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首要接收者和传播者扮演着信息时代的重要角色。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又恰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和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非物质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非遗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面临诸多困境,如非遗项目缺少关注、非遗产品自身优势不足、非遗传承人减少及非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建立健全专有的传承机制,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丰富非遗项目与民众接触形式,着力培养新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