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基于非遗基础上《赣南采茶舞》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地方高校在地方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上具有资源优势。赣南采茶舞蹈是以赣南地方文化为依托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地方高校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所具有的艺术资源,在继承“非遗”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舞蹈合理地开发与建设是我校舞蹈学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赣南采茶舞》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对地方高校开发地方特色课程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传承地域舞蹈文化。
-
城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建设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可以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张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城镇化建设亦可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对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的中国而言,如何使非遗保护和城市化建设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势,既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更是一个推动国家经济和文化进一步繁荣的工作路径。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文化衍生品创意设计研究 2020-06-01
以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探究地域性文化衍生品设计为目的。从天津非遗在民众中的认知度与美誉度切入,提取和凝练地域性意象符号,并将其应用于非遗衍生产品创新设计中。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延续地方文脉、地脉。以非遗资源利用为基点,提出非遗衍生产品的地域性创新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初步应用于天津非遗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向。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探析 2020-06-01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必要性愈加显现。目前,我国非遗在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经济规模过小、传承机制不完善、缺少消费者体验、缺乏贸易平台支撑、缺少特色品牌等问题。所以非遗应从发展规模经济、激发传承活力、搭建体验式销售平台、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研究,力图促进就业,使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并举,非遗保护和经济开发并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浙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之一。非遗译文质量决定着浙江传统文化是否能有效地实现国际传播。本文分析总结了浙江省非遗外宣英译的现状,并针对目前非遗英语译文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从而为浙江省的特色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提供借鉴。
-
继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护与利用 2020-06-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理念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落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我国国情和非遗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基本方针、原则、理念,并指导了我国非遗保护政策法规、名录体系、传统工艺振兴、抢救性记录、传承人群研培等工作实践。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处理好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切忌损毁非遗核心价值和表现形式,滥用开发非遗,切忌非遗产业化。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
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实践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将互联网应用到非遗的保护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本文基于信息化时代下,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接着探讨了互联网在非遗中的实践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新的发展环境和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重点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起一个专门的资源数据库,如何利用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播,如何将数字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及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进程,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